本报记者 骆倩雯
早上八点,诊室门口已排起了长队。当那个双鬓微白的身影出现在走廊尽头时,等候多时的患者瞬间围了上来,“魏院长,我跑了三家医院都说治不了……”“魏教授,我父亲的眼球快保不住了……”魏文斌仔细看完一位患者家属递过来的检查报告,“去分诊台登记吧,就说我同意加号。”这位没挂上号的患者家属眼睛一亮,一路小跑去登记了。
这样的场景,在魏文斌每周两次的门诊日已成常态。“来找我的患者几乎都是‘最后一站’了,我不想让他们失望而归。”作为国内眼内肿瘤诊疗领域的开拓者,魏文斌始终保持着单日接诊七八十位患者的纪录,其中近半数是辗转多地的疑难病例。
魏文斌的诊桌上摆放着一个褪色的铁皮文具盒,里面的彩色铅笔、塑料尺和橡皮擦整齐排列。“红色标记出血点,蓝色勾勒视网膜……”每看完一名病患,他都会执笔在病历上快速勾勒,转眼间,一个立体生动的眼底结构图跃然纸上。“患者的面容或许记不清,但每双眼睛的病变特征刻在了我的脑子里。”39年来,这套独特的“视觉病历”系统,魏文斌已累计绘制超过10万张。
1986年的夏天,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毕业典礼刚结束,21岁的魏文斌就收到了改变命运的通知——作为省级优秀毕业生,他被选拔到北京同仁医院。“当时以为眼科就是治近视眼,”他笑着回忆道,“结果推开门诊大门才发现,这里汇聚着全国最复杂的眼疾。”
为了追赶差距,这个农村娃给自己定下“三个必须”:每次下夜班不休息,必须跟完所有专家门诊;夜班后必须研读最新文献;周末必须泡图书馆和实验室。他的老同事们至今记得,当年总有个端着饭盒的年轻人,在饭桌上追着教授请教问题。这个年轻人就是魏文斌。
勤奋和敬业让魏文斌快速成长。工作四五年,他跟遍了所有专家门诊,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眼科专家。
1994年,作为医院骨干,魏文斌前往法国进修。期间,一台眼内肿瘤手术深深震撼了他:“同样的病例,国外医生竟能既切除肿瘤又保全眼球!”而在当时,国内通行方案仍是“病眼眼球摘除”。
回国后,他和资深的眼科专家们一起研究国外的治疗方法。1995年11月,魏文斌接诊一名黑色素瘤病患。“这是我做的第一台保眼手术,非常成功,肿瘤摘除得很干净,眼球结构恢复得也好,还保留了0.4的视力。”魏文斌非常兴奋,这台手术在国内开创了局部肿瘤切除眼球壁重建保留眼球技术,将会有更多的类似患者能保住眼睛。
把眼球内的肿瘤摘除,还得恢复结构,是一个极度精细且费神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对医生的能力水平要求极高,推广起来困难重重。为了更易普及推广保眼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他翻遍欧美文献,发现保眼手术的关键在于精确控制放射剂量。
“就像在眼球里拆炸弹。”为了攻克这个技术难关,魏文斌带领团队参考国外设备,学习治疗方法,最终历经328次材料试验,研发了一套拥有自主产权的国产治疗设备。2006年该设备投入临床,我国眼肿瘤治疗终于实现从“保命”到“保视”的历史跨越。如今,这项技术已惠及3000多眼内肿瘤患者,使我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今年3月,同仁医院日间病房来了位特殊的志愿者——65岁的张女士,她是魏文斌1995年首例保眼手术患者。“魏大夫,我现在能穿针引线了!”她展示着亲手绣的十字绣,图案正是当年病历上那幅彩色眼底图。“春节前她告诉我已经退休了,要来医院当志愿者发挥余热。”
在魏文斌诊室墙上的锦旗丛中,有幅书法作品格外醒目——“刀锋上的舞者,光明里的诗人”。“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也是让我继续下去的最大动力。”魏文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