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赵秀兰,今年58岁,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老太太。老伴儿早些年走得早,我一个人拉扯着儿子长大,吃了不少苦,磕磕绊绊供他上完大学,在城里安了家。按理说,这辈子就盼着他成个家,我也能歇歇,结果他结婚那天,我才发现,什么叫“婆婆难当”。
我儿子小伟今年28岁,人挺本分,找了个城里姑娘叫婷婷,长得白白净净,穿着打扮都精致,是那种一看就没吃过苦的孩子。我第一眼见她的时候还挺高兴,觉得我儿子有福气,娶了个知书达理的媳妇。
可自从两人订婚后,我就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
婷婷那孩子,嘴巴甜是甜,可什么事都精得很。她爸妈一口一个“我们家女儿条件好,要讲究点”,大到婚房装修,小到婚礼流程,全是他们家说了算。我们家是农村的,条件有限,可我再怎么节省,也不想让儿子在婚礼上抬不起头。
婚礼那天,按我们这边的规矩,新媳妇进门得给公婆改口叫“爸妈”,这时做婆婆的要给“改口费”,图个吉利,算是认亲的一种仪式。
我跟小伟说了好几遍:“咱家不富裕,不能给个天价,但我兜里这点钱不能太寒碜了。”我最后咬咬牙,从银行取了整整10001块钱,这在我们村都算是给得挺厚道的,带个“1”图的是“万里挑一”的好寓意。
那天改口的时候,婷婷穿着婚纱,走到我面前,我把装着钱的红封递过去,笑着说:“闺女,叫声妈,这钱咱可准备好了。”
她低头看了一眼红包,嘴角动了动,勉强挤出一丝笑:“谢谢妈。”
我心头一热,想着这下总算成一家人了,可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就出了事。
我一早起床给他们煮面吃,想让小两口新婚头一天吃点热乎的,结果一推门,就听见卧室里婷婷的声音:“才给一万零一,这也叫改口费?我同学结婚她婆婆给了两万二,还有项链金镯子,她才乐意叫人妈呢!”
我一下子站在门口僵住了。
接着就听见小伟在屋里低声说:“我妈一个人省吃俭用一辈子,那一万零一她攒了多久你知道吗?她是没啥文化,可她是真心把你当闺女。”
婷婷不耐烦地说:“我不是嫌弃你妈,是你们家太寒酸了。城里人早都不兴这一套了,就她那点钱,还当宝似的。”
我没进去,悄悄回了厨房,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那天早上,我连面都煮糊了,眼泪忍了一锅。
中午吃饭时,我没提那件事。婷婷一脸笑意地递给我一碗汤,说:“妈你多喝点。”
我咬着牙,硬是笑着回她:“好,好闺女。”
可我心里难受得很。不是舍不得那一万块钱,而是觉得自己这一片心意,被人踩在了脚底下。
那几天,小两口在我家住着,我给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连个谢谢都听不到。婷婷不是在刷手机就是在和她妈打电话,说话大声:“我才不要在他妈家住太久,一点现代气息都没有。”
小伟劝她:“我妈年纪大了,你多忍忍。”
她冷笑一声:“谁忍谁还不一定呢。”
晚上我一个人在屋里坐着,看着墙上贴的红喜字发呆。那是我亲手剪的,贴的时候还想着,以后家里多一个人,会热闹些。可现在,我反倒觉得冷清了。
那天夜里,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小伟从小听话懂事,怎么娶了个这么不懂人情世故的媳妇?她嫌我们家寒酸,那她就没想过,是谁供她老公读完大学、买了房子娶了她?我是没什么文化,也不会说好听话,但人心是热的,这一点她怎么就看不见?
第二天一早,我又起了个大早,煮粥、煎蛋,样样都照着她爱吃的来。她起床下楼,一边打哈欠一边看手机,见我端着碗走过去,她甚至头都没抬一下。我还是笑着说:“婷婷啊,趁热吃。”她“嗯”了一声,扒拉两口,又回屋了。
小伟坐下来看了我一眼,眼神里有点说不清的东西,像是歉意,又像是为难。他小声说:“妈,婷婷她……有点嘴快,你别往心里去。”我点了点头,强笑着说:“没事儿,年轻人嘛,心直口快。”
可话是这么说,心里的疙瘩却越结越紧。
那天晚上,婷婷打电话回娘家,不知道说了什么,第二天一大早,她爸妈就过来了。她妈一进门,连招呼都没打,先是看了一圈客厅,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然后冷不丁来一句:“你们这房子,装修也太简陋了点吧?我闺女嫁过来真是委屈了。”
我正擦着桌子,听到这话,手一抖,抹布掉地上了。
她爸倒是客气点,笑着说:“亲家母,婷婷从小被我们宠惯了,嘴上不留情,您别往心里去。不过现在这年头,年轻人结婚讲究的多,您那一万零一……说实话,拿出去都不敢让人知道。”
我终于忍不住了,直起身子,转头对小伟说:“这日子要是过不下去,你就跟妈说,别为难自己,也别委屈别人。妈年纪大了,不图你们给我养老送终,但最起码的尊重总得有吧。”
小伟低着头一句话不说,婷婷却扯着脸说:“我就知道你们农村人小心眼!”
我苦笑了一声,不再说话。那顿饭,我一句没吃,转身回了屋,把门轻轻关上。背靠着门,心一点点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