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成为母亲,并不意味着人生丰富性与独立性的谢幕,而是应该被允许拥有可以随时重启的人生。

新东方的朋友们中,也有不少“妈妈”,她们来信诉说母亲身份的困顿与幸福,提到她们辛苦的“重启”之路。



有人36岁最后一次考编,在爱人的不理解和报考岗位的激烈竞争中背水一战。“我读了十几年书,只想靠最后的机会改变我的生活。”

有人休完产假被“职场边缘化”,与产后抑郁不断斗争。“也许这是命运严厉的警告,告诉我不能再以过去的心态和模式去生活,是时候要重拾身体的秩序了。”

有人从婚后失去独立中醒悟,决定重拾书本,找回话语权与自我价值。“我努力尝试独立,无论是日常琐事还是家庭重大决策,都试着依靠自己的力量。”

节日前夕,我们走近她们的故事。没有逆袭剧本,但这些真实的、跌跌撞撞的尝试,也正是普通妈妈们重启人生的常态。

01

成为妈妈后

她又一次种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许敏22岁大学毕业,比起未来,先到来的是婚姻与家庭。

匆匆结婚后,她发现自己仍然不知道该做什么、想做什么,只能埋头于育儿时光里,努力忽视那些名为“不甘心”的情绪。

但挣扎还是到来了,许敏在托管班照顾孩子起居,辅导课后作业,看着孩子们喊她“老师”时眼里的光,总觉得自己离讲台只差一个编制了。

于是在36岁这年,许敏参加了最后一次教师编考试。

为了这最后一次考试,她辞掉了托管班的工作,但备考的三个月里,她每天还是要在带娃、家务和刷题之间连轴转。

爱人劝她不要那么执着,可她坚持,“我怎么会甘心呢?我读了十几年书,却一直没有一份正式工作;努力考了教师资格证,我当然不情愿它变成一张废纸。

然而,最后一次机会以第57名的成绩告终,作为一个非师范专业的宝妈,许敏对“上岸”的执念,最终被年龄限制和100公里外的岗位距离碾成碎片。



付出良多的家庭,此刻具象成为了后盾。爱人安慰她:

“你可以继续在托管做呀,我们不是一直过着你没考上的生活吗?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重要的。

许敏忽然觉得自己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所谓稳定,从来不是获得某个身份,而是能在柴米油盐中守住家人的温度。

告别考编后,她没有回到挽回她的托管班,而是试着把精力放回日常。“已经努力过了,我当然也有遗憾,但反而是这个结果让我明白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她决定更乐观和轻松地面对生活,在图书馆借阅育儿杂志时,顺手写下对亲子沟通的思考,也开始尝试给杂志投稿。

“女儿为了手机和我斗智斗勇,相爱相杀,我们俩写了一篇关于玩手机的亲子作文,尝试投稿结果还发表了,我和孩子都是第一次拿到稿费。虽然不多,但是真的非常非常惊喜。”

许敏发现,这样的时刻给她带来的幸福,早已远超对曾经失败的不甘。“被孩子需要、能记录生活的细碎,可能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吧?”

如今每个清晨,她会在送完孩子后绕着公园骑行。风掠过耳际时,她不再纠结于“没考上”的遗憾,而是留意到晨练老人的太极扇上绣着牡丹花,卖豆浆的阿姨开始记得她不要糖的习惯。

那些曾被视为“浪费时间”“毫无价值”的小事,渐渐织成了她新的生活脉络。每周,许敏定期更换厨房玻璃罐里的插花,儿子的蜡笔画贴在冰箱门上,女儿也学着她的样子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对许敏来说,也许的确如此。那未达成的梦想,成为命运为她打开另一扇窗的契机。

其实,无数个像她一样的母亲,困顿于全职妈妈的身份之中,虽能体会幸福,却无法停止对于“价值自证”的焦虑。

而当我们不再用“成功”定义人生,不再把“上岸”作为证明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她们或许就能在接纳遗憾的同时,看见平凡日子里稳稳的幸福;

重启也可以不是推翻重来,而是学会在既定的轨迹里,种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02

在职场和家庭中

她选择倾听内心的声音

产后第四个月,阿冰开始严重失眠。看着身侧爱人熟睡的面孔,她没来由地烦躁生气,又始终紧绷着神经,担心不远处婴儿床里的孩子会在梦中惊醒。

这是她产后抑郁最严重的时刻。此时她尚未知晓,一场更猛烈的风暴正悄然逼近。

生产前,她是部门骨干,雷厉风行的“冰姐”。但她产假结束重返职场时,却发现副总的位置已被取代,曾经并肩的同事用陌生的眼神打量她,似乎之前的热情和熟络不过是一场幻梦。

她每天强撑着化精致的妆容,穿笔挺的西装,却在深夜哺乳时,对着手机里未回复的工作邮件掉眼泪。

家庭与职场的天平轰然倾斜,阿冰觉得自己像被撕碎的纸片,一半粘在孩子的奶粉罐上,另一半飘在被边缘化的职场中。

“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和时间赛跑,妄想平衡事业与家庭,但是到头来只是落下一身压力情绪病,既卷不动事业,也没能照顾好家庭。



真正让她意识到危机的,是体检报告上的“桥本甲状腺炎”。“医生说这是长期压力导致的免疫系统紊乱,需要终身服药。”

阿冰捏着诊断结果,想起抑郁后的无数个日夜——精神和身体都无法控制,吃不好睡不好,变得完全不像自己。

得了桥本,阿冰反而变得平静。“也许这是命运严厉的警告,告诉我不能再以过去的心态和模式去生活。是时候要重拾身体的秩序,好好照顾情绪,让身心都愉悦。”

她开始尝试停下脚步。推掉不必要的加班,请了瑜伽私教。第一次在瑜伽垫上伸展时,她发现自己连最简单的下犬式都做得吃力,汗水滴在瑜伽垫上,却莫名让内心安定下来。

与爱人深谈后,两人重新分工:爱人负责协调医院陪护与孩子照料,阿冰则专注调整情绪。

当她第一次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窗边读完一本育儿书,母亲轻轻握住她的手说“别累着自己”,窗外是工位上看不到的蓝天白云,阿冰忽然意识到,比起做个完美的职场妈妈,自己的健康才更重要。

她也想得开了,“我可以将更多时间精力放在照顾家人、温养自己身心上面,陪伴孩子走过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缓解与父母的育儿矛盾并开始体谅和理解父母。

这些经历和成长也许才是勾勒完整生命的线条,那些虚名浮利不过是生命圈以外的东西。这样想来,是失也是得。

不再沉湎于悲伤和愤怒中,阿冰终于明白命运在向她提示什么:在追逐“拥有”的路上,不能忘了倾听身体的声音。



而产后抑郁,其实出现在千万新生儿母亲的身体中,母亲们承受肉体痛苦的同时,还被迫接受着来自精神的“失重”。

这并非无病呻吟,更不是污名化的歇斯底里,而是生育责任带给她们的滞后阵痛。

但她们如此勇敢。当阿冰在瑜伽课上第一次做完冥想,感受情绪流动时;当父母子女生病令她辗转难眠,但仍决定扛住责任时;当情绪退潮看到亲人的笑脸,走出抑郁怪圈时,成长就已然发生了。

阿冰人生的重启,不是要成为无坚不摧的战士,而是逐渐学会在风雨中牵紧身边人的手。

那些让她疼痛的,化作另一种形式的“获得”,比如对生命重量的感知,对平凡幸福的珍视,以及与生活和解的勇气。

03

“不论是什么身份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主体性”

林薇的生活,是从结婚后开始改变的。

结婚前,她总爱背着帆布包在城市里晃荡。她记得公交站台的砖缝里长出过蒲公英,记得菜市场新鲜蔬菜沾的露水,记得做一份完美的蒸蛋要加多少度的水。那时的她,随手翻开笔记本就能写下几行字,字里行间都是对生活的敏锐触感。

但婚后,尤其是林薇怀孕后,她的世界开始急剧收缩。爱人心疼她,包揽了大部分家务:“你好好休息,这些我来就行。”

从最初的感动到后来的习惯,林薇享受着这样的生活,渐渐不再下厨、不再独自出门,甚至连挑选婴儿用品都要等爱人下班后一起决定。

手机相册里,曾经的风景照、速写稿全被宝宝的照片覆盖;而她的备忘录里,只剩下“预约疫苗”“买纸尿裤”的机械记录。

“有次路过曾经常去的书店,站在门口犹豫了半天,还是转身回家了。”林薇发现自己已经想不起上次读完一整本书是什么时候。



真正的觉醒发生在孩子两岁那年。她心血来潮整理衣物,无意中翻出压在衣柜底的旧笔记本,看到婚前自己写下的散文,再对比现在连天气都懒得记录的自己,突然明白了自己心中那份怪异来自何处:

自己就像温水里的青蛙,正在失去对生活的主导权,更失去了作为独立个体的感知力。

“我必须要做出改变了。”林薇决定重新变得独立,她独自去超市,故意绕开熟悉的路线。走在陌生的街巷,她强迫自己观察:面包店飘出的香气、路边老人摆的鸟笼、砖墙上斑驳的涂鸦……

回到家后,她在新的笔记本上写下第一句话:“原来绕路会遇见三家没见过的小店。”字迹有些生疏,但笔尖和纸的触感,让她想起大学时在图书馆写小说的时光。

林薇开始认真考虑成为“写手”。每天清晨,她比家人早起一小时,坐在书桌前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她还报名了线上写作课程,每晚认真完成写作练习,从描写风景到创作故事,每一次精心打磨,都是对“被弄丢”自我的重新寻回。

随着文字越积越多,林薇陆续收到陌生读者的留言鼓励。这些反馈让她备受鼓舞——原来自己一直都有重新开始的能力,“虽然蹉跎许久,但好在现在付出行动也还不算太晚。”

对林薇而言,真正的重启人生,是对自我独立性和主体性的重新发现,是在日常的褶皱里,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线头。

当她拿起书和笔,不再等待他人定义自己的价值时,就已经从藤蔓般的依附状态中挣脱,开始以自己的根系,深深扎进生活的土壤。

不得不说,女性在“被照顾”的温床中沉湎,就极有可能逐渐自我“矮化”,而生育太容易成为那个“转折”。如何重获主体性,找回过去欣赏的自我,也是许多母亲人生的新课题。



而当许敏在生活琐碎中寻回内心的力量,当阿冰在瑜伽垫上重新锚定身心的平衡,当林薇在笔记本里缝补破碎的感知力,她们都在回答着当代母亲群体的共同命题:

在母职与自我的撕扯中,如何从不良状态中挣脱,在名为生活的土壤里重新扎根生长。

社会对母亲的期待像无形的枷锁许多女性在“母亲”的角色里逐渐失重——

像许敏那样,把“上岸”当成证明价值的救命稻草;像阿冰那样,在产后抑郁中与自我失联;像林薇那样,在丈夫的“保护”里弄丢了生活的主导权。

这些困境背后,是结构性的母职压力与个体价值追求的剧烈碰撞。

当社会默认“母亲”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当“自我”被视为奢侈的存在,女性往往需要一场痛彻的觉醒,才能听见内心“想要成为什么”的声音。



但重启从来不是推翻重来,这种觉醒更不是孤立的战斗。

我们看到母亲们正在用行动反驳社会的偏见与低估,她们的“重启”不是逃离母职,而是在承担合理责任的同时,将母亲的身份与个体的价值编织成共生的网络。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世界允许她们以完整的“人”的姿态存在,那些被重新激活的生命力,终将照亮和属于作为“主体”的她们。

可以追求未被定义的人生,拥有值得追逐的期待与梦想,更有无数等待被书写的关于“母亲”的新可能——

不必被困于母职,也不必成为社会期待的“女强人”,她们可以在家庭里寻找到温暖的支持与港湾,也可以在家庭之外寻找到自我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所谓人生“重启”的大门,永远向她们敞开。

最后,再次祝每一位妈妈,母亲节快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