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404篇原创文章,作者:Kagohl 3。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正文共约10000字,配图53幅,阅读需要20分钟,2025年5月5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Kagohl 3”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接上期()
1917年,随着旨在全面扩大军工产能的“兴登堡”计划的推行,德国陆军统帅部整合了国内7家企业的产能共同制造战术意义巨大的MG-08/15轻机枪,而该枪也因此在这一年达到了至少48000挺的产量,是1916年的24倍之多。在1917年上旬,西线关键战区的德军步兵连(下辖3个排)普遍装备了2挺MG-08/15轻机枪,还有一些连队则高达3挺。如此之多的机枪很快就成为了英法进攻部队面临的巨大生命威胁,因为随着凡尔登战役的胜利和东线的“布鲁西洛夫”攻势的巨大成功,英法军队高层于1916年11月15日在巴黎以北41公里处的尚蒂伊小镇召开了会议,计划在1917年彻底将德国踹出战争,而这个决议为后来的一系列悲剧埋下了祸根,也让MG-08/15轻机枪有足够多的机会渴饮敌人的鲜血。
图1、2:在1917年,MG-08/15轻机枪已经成为了德军防御作战不可或缺的战术武器
澳大利亚第5师(5th Australian Division)在1917年3月12日清晨6:00总结的情报摘要记录了对来自德国第75步兵团第1机枪连的一名战俘的审讯报告,此人供认听说了一种新型便携式机枪的服役并提供了以下细节,虽然和真实的MG-08/15有出入:
1、重量非常轻,有两个短支架支撑枪管。
2、 80 发子弹的弹带。
3、水套筒和所有后膛机构减轻了重量。
4、可能使用了缩短的枪管。
5、射程与普通机关枪相同。(普通机枪指的是MG-08)
到1917年6月15日,前线德军一共也就3500挺MG-08/15轻机枪在役,作者个人推测该枪在4月份的装备数量可能还没超过3000挺。不过考虑到该枪在1916年总产量也只有大约2000挺,这个数量也算是进步明显了。因此,MG-08/15在1917年4月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大规模参战,而它的任务是抵挡法军野心勃勃的大规模进攻。
图3:1917年西线关键地区的德军步兵连基本做到了每排1挺MG-08/15
注定发生的悲剧:1917年法军愚蠢的进攻计划
1916年12月12日(正好是德国战争部下令每连均要装备3挺MG-08/15的日子),在凡尔登战役中立下战功的罗伯特·乔治.尼维尔将军(Robert Georges Nivelle)取代约瑟夫.霞飞,成为了法国陆军新一任总司令。而这位本是法国第2集团军总指挥的炮兵专家能够发际的直接原因是在1916年10月拿下的桂冠。当月20日,尼维尔将军为了重夺已经被德军占领近8个月的杜奥蒙堡垒,想了一招“引蛇出洞”,命令第2集团军炮兵停止固定式炮击,改为支援进攻的徐进弹幕射击,成功导致德军误判法军即将发动步兵攻势,于是将630门火炮全部推出准备抵御,结果等待已久的法军炮兵顺利捕捉到了德军炮兵阵地,先发制人实施了攻击,将超过600门德军火炮炸成了碎块。虽然法军后面因德军机枪遭受了不小的伤亡,但由于德军炮兵已经丧失战斗能力,最终法军还是在10月24日相对轻松的拿下了这座堡垒。尼维尔将军这套成功的战法在当时的协约国阵营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被称作“凡尔登战法”,也让时任法国总理的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认为尼维尔将军就是霞飞的合适接班人。
图4: 罗伯特·乔治.尼维尔
图5: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1917年1月15日,精通英语的尼维尔将军谒见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提出以“凡尔登战法”在埃纳河一带的努瓦永突出部实施攻击,这个突出部的北面和南面很容易被侵入,而该突出部所在的山脊被称作“贵妇小径”。这个计划要求英军先于法军在北面发动攻击,迫使德军向北转移,而防守空洞的南面则由法军下手,如果成功,德军阵地会被撕开一个宽度113千米的巨大缺口。尼维尔将军声称,对德军防线的大规模炮击将在48小时内帮助法军破开埃纳河一带的德军防线,预计伤亡在1万人左右。
在1917年4月6日的会议上,尽管英法两国的一些政界人士和集团军指挥官都对这个计划心存疑虑,但新任法国总理和英国首相都支持该计划。这场史称“尼维尔攻势”(Nivelle offensive)的行动涉及约120万军队和7000门火炮,部署在兰斯和鲁瓦之间的战线。该计划自1916年12月起便已制定,但准备工作因延误和信息泄露而受阻。这场行动后来的官方名称是第二次埃纳河战役(英语:Second Battle of the Aisne,法语:Seconde bataille de l'Aisne),而法国方面也称之为贵妇小径战役(Bataille du Chemin des Dames)。
法国北方集团军群(Groupe d'armées du Nord)麾下的第3集团军计划在圣康坦提前进攻,英国第1、3、5集团军计划在阿拉斯发率先下手,以占领高地并将德军预备队从埃纳河(Aisne)和香槟(Champagne)牵制出去。此外,法军在1917年1月1日组建了新的预备役集团军群(Groupe d'armées de réserve)负责主攻,该部队下辖第4、5、6、10集团军,任务是沿着兰斯-苏瓦松一带展开行动,对准本次攻势的主攻目标,位于巴黎东北110公里外的贵妇小径山脊(Chemin des Dames,东西横向80公里)实施突破,然后向北推进占领拉昂市(Laon),最终与从阿拉斯前线推进的英军会师,将德军驱逐到比利时和德国边境。法国第4集团军(法语:IVe Armée)则在香槟地区发动牵制攻击,它的行动后来被称作第三次香槟战役(Third Battle of Champagne)或山地战役(Battle of the Hills),是尼维尔攻势的一部分。
图6:贵妇小径示意图
图7、8:1917年4月满目疮痍的圣康坦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行动还有俄罗斯远征军(法语:Corps Expéditionnaire Russe en France)的参与,该军麾下有5个旅,其中第1旅和第3旅隶属于法国第5集团军,1个俄罗斯旅下辖两个团,每团下辖3个营,每营下辖4个连,而预备役营是6个连。俄罗斯第1旅共有180名军官和8762名士兵。
如果我们看一看法军和德军的兵力对比,就会发现尼维尔将军确实敢说自己底气十足。法军本次行动共集结了59个步兵师、7个骑兵师、7000门火炮、1000架飞机、194辆坦克,共计85万大军,其中49个步兵师、5个骑兵师以及5300门火炮都部署在埃纳河一带。相比之下,德军只有27个步兵师、2431门火炮和640架飞机,合计只有48万人,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处于劣势。不过很遗憾的是,法军并不知道,他们的敌人早已知晓了他们的企图。
图9:1917年4月,法军车队在向贵妇小径运输弹药
图10:向前线进发的法军坦克
图11:位于贵妇小径的法军堑壕
图12:在蒙帕纳斯采石场待命的法军猎兵
由于尼维尔将军对自己的计划过于自信,他早早就将作战方案下放到了法军的营级单位,再加上法军情报部门的保密工作极其垃圾,导致德军在法国人发起攻势的6个星期前就成功缴获了有关尼维尔攻势完整的地图、作战计划和行动命令,得以提前做好防御准备,组织工兵在埃纳河一带修筑更多的机枪据点和混凝土掩体。而且德军在1916年10月和12月都组织了对“凡尔登战法”的研究,基本算是门清了。
图13、14:在贵妇小径某处堑壕中的德军工兵,隶属于第21“拿骚”工兵营第1连
图16:在前沿警戒区保持警戒的德军岗哨兵
更加讽刺的是,尼维尔攻势的计划在1916年12月开始制定,1917年1月向英国方面告知,结果德国陆军统帅部在1917年2月-3月成功组织了被称作“阿尔贝里希”行动(Unternehmen Alberich)的战略性撤退行动,西线德军全部退到兴登堡防线保持守势,而德军在本次行动中意识到努瓦永突出部难以保住,于是果断放弃了这里,将大部队转移到贵妇小径本身,这使得法军阵地前方留下了一条长达40公里的无人区,该无人区从苏瓦松以东,一路向北延伸至圣康坦,法军即使占领了这里也取不到任何战术和战略意义。德军此举还成功拉直了战线,避免被两端包抄,使得法军制定的南北钳形攻势还没开始就基本没太大意义了。此外,这场撤退行动让德军空出了13-14个步兵师,这些部队在德国陆军统帅部第一军需总监鲁登道夫上将的命令下全部增派给了在埃纳河防守的第7集团军,使得该部队的规模扩大到了38个步兵师,这让第7集团军总司令马克斯·费迪南德·卡尔·冯·博恩上将(Max Ferdinand Karl von Boehn)也算是多了几分底气。而在德军已经做出应对的情况下,尼维尔将军却没有对计划做出任何变动,甚至没有像样的预备方案。
用枪炮铸造地狱:德军对法军计划的反制手段
在埃纳河前线,德国情报部门警告称,法国航空队(Aéronautique Militaire)计划于4月15日袭击德国机场和炮兵观测气球。德国空勤队计划迎击,但最终被取消。德军侦察机在法军进攻开始前就根据地形特征、区域和目标对火炮进行测距,以便迅速追踪到法军重型火炮、前沿炮兵阵地以及未受到法军炮火轰炸的地区的位置,以及德军炮兵反击的准确性。德军选择在陡峭的山坡和深谷铺设电话线,这些地方相对不容易受法军炮火的干扰,与德军炮兵的地面通信更加可靠。
尼维尔攻势也是德军第一次成规模的运用“弹性防御”战术,在英法军队的数量优势面前,德军全面放弃了“死守第一道阵地”,开始追求纵深阵地+隐蔽性+及时反击的作战原则。德军防御战不再凭借前沿阵地和附近的弹坑阵地进行,而是在前线后方的纵深阵地进行,远离敌方野战炮兵的视线和射程,以让敌军步兵无法得到火炮的有效协助。
1916年12月1日,德国陆军统帅部发布了新的防御战理论著作:《阵地战中防御作战的指挥原则》(Grundsätze für die Führung in der Abwehrschlacht)。这本新手册规定了区域机动防御的组织方式,原先无论战术价值如何,都坚决捍卫阵地的政策被替换为防御部队呈梯形排列,即使敌军猛烈炮击也只能威胁到最前沿阵地,而后方的大部队不受影响。在后方的纵深阵地上,进攻部队将因为失去炮火掩护陷入僵局,而防守部队则保存实力组织反击。德军还在1917年1月成立了一所学校,专门向步兵军官培训弹性防御战术。
1917年1月,德国陆军统帅部出版了《阵地战中防御作战的指挥原则》的配套书籍:《野外建造原则》(Allgemeines über Stellungsbau),规定了弹性防御阵地的筑造标准。标准的野战防御工事需要打造成前中后三个衔接区域,指挥官可以依据特定地形调整具体范围。这三个区域从前到后依次是警戒区(Vorpostenfeld)、战斗区(Grosskampfzone)、后方区(rückwärtige Kampfzone)。其中警戒区也称前哨区,一般位于德军监听岗哨后方最远2.7公里处,兵力较少,负责压制敌军攻击和侦察警戒敌军动向;警戒区的背后是三道连续的堑壕,被称作主抵抗线,它是“弹性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战斗区的前沿地带,通常设置在炮兵观察哨前方的反斜坡区域;战斗区前后纵深一般为1.5-3公里(也可以是1.4-2.3公里)拥有大量的堡垒、堑壕和机枪火力点,是消耗敌军的主战场;战斗区的背后是作为第二道防线的炮兵保护线,它也是战斗区和后方区的分界线,用于部署准备反击的预备队和保护炮兵阵地;最末端就是所谓的后方区,是德军火炮的所在地,由各个步兵团的预备营负责防守。
图17、18、19、20、21、22:《野外建造原则》部分图例示意
敌军进攻时所接触的第一个区域必定是警戒区,虽然这里的岗哨部队数量较少,但有着不容小觑的的弹坑、散兵坑、简易堡垒和反斜坡阵地,其中MG-08/15轻机枪主要放置在弹坑和散兵坑,足够从侧面对敌军步兵造成不小的伤亡。如果敌军成功突破,岗哨兵可以撤退到由突击队(Stoßtrupps,每个突击队由五名士兵和一名士官组成)把守的群巢(Gruppennester),突击队会加入哨兵,通过立即反击夺回哨所。
战斗区的防御程序类似,但兵力更多,堡垒和机枪据点的数量也比警戒区更可怕。位于战斗区前沿的主抵抗线是该区域的哨兵线,能够向驻军告知敌人的规模和来向,而驻军可以撤离敌方火力集中区,然后利用火力掩护反击收复战斗区和警戒区;这种撤退预计将在被敌军炮火摧毁的战场小块区域进行,作为阵地内立即反击(Gegenstoß in der Stellung)的前奏。这种分散的反击由大量小型步兵分队展开,他们灵活的转移到侧翼、后方和前方实施猎杀,会给进攻方带来难以预料的阻碍,更何况进攻方在战斗区已经远离了自己的炮兵,而且德军反击时会先依靠炮击切断敌人与后方的联系。展开反击的德军小规模分队都会得到MG-08/15轻机枪在内的自动武器的加持。而在防御中,MG-08/15轻机枪可以部署在主抵抗线的第一道堑壕,以及战斗区的前沿阵地。
图23、24:MG-08/15轻机枪在防御中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在最前沿阵地为德军步兵排提供及时可怕的自动火力支援,不仅能大幅度提高火力密度,也能在短时间内尽可能的杀伤足够多的敌军有生力量,不断削弱其推进力度
鉴于敌人在弹药和人力方面日益增强的优势,他们仍有可能突破至战斗区后面的炮兵保护线,但是这块区域有德军精心伪装的“抵抗巢穴”(Widerstandsnester,Widas),这里的德军极其隐蔽,并且也可以使用MG-08/15轻机枪。当敌军到达炮兵保护线后,抵抗巢穴中的德军就会猛然冒出,集中火力对进攻方造成更大的损失并导致其因突然袭击陷入组织混乱。当进攻方匆忙试图攻占“抵抗巢穴”并在炮兵保护线附近挖掘战壕时,负责反击的德军步兵师麾下的突击炮兵团和有轻机枪协助的突击步兵团将以最快速度从后方区推进至战斗区,立即发动反攻(Gegenstoß aus der Tiefe)。如果立即反攻失败,但失地又对于保住主阵地至关重要,反攻师将花时间准备有条不紊的进攻,这种方法需要大量预备师随时准备开往前线。预备步兵师是通过军队内部重组而获得的,这些师大多来自东线,而德军通过阿尔贝里希行动缩短了西线长度,省出的兵力组建了22个师。到1917年春,西线德军已拥有40个师的战略预备队。
贵妇小径的屠宰场:MG-08/15在“尼维尔”攻势中的杀戮
1917年4月12日-15日,法军出动5310门火炮(共计650万颗炮弹)对准德国第7集团军阵地实施了长达四天的预备炮击,平均每分钟就有533颗炮弹飞向目标。法军预计炮击能摧毁7-8道德军防线,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场炮击不过是走了索姆河战役的老路:当面德军阵地有大量的火力点和铁丝网压根没遭到破坏,成批的炮弹除了在无人区砸了个坑外就没对德国人造成什么影响,而且位于战斗区和后方区的德军大部队也没啥大碍。更要命的是,与索姆河第一天的英军一样,法军士兵需要携带的物品太多太重(至少20千克,更有甚者30千克),极大削弱了他们的行进能力,而且1917年4月的埃纳河地区天气寒冷,霜冻不断,地面上到处是泡水的烂泥,而炮击又把这些烂泥地搅的乱七八糟,以至于法军士兵们前进的非常困难。
图25:本次战役中一个被炸的阵地,读者可以看出这周围一马平川,而且地面坑坑洼洼还泡着水,负重过大的法军在这种地形上顶着机枪火力冲锋的下场是可想而知的
图26:从树杈上挂着的“煤斗”式钢盔和帆布弹链来看,这是一个遭到炮击后被德军自己放弃的机枪阵地
1917年4月16日清晨6:00,法国第5集团军在贵妇小径方向正式发起进攻,然而进攻开始后,法军们才发现德军阵地根本没遭到像样的破坏。一名法军坦克车长直言道:“雨还在下,原本松软的地面渐渐变得黏糊糊的。袭击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在这样的地形中生存?突然,一枚绿色的信号弹划破了清晨的苍穹。紧接着是第二枚炮弹,却是红色的……在黎明的曙光中,我们怀着深深的悲痛,远远地看到一队小小的蓝衣士兵冲上科尔尼耶山的山坡,山顶上爆炸声不断。我们屏住呼吸。这真是令人心酸的时刻!我们士兵的队伍刚才还未散开,现在却排成梯队前进,又散开,然后呈之字形前进。士兵们时不时地挤在一起,不再前进,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些我们看不见的障碍物,很可能是这些该死的、仍然完好的铁丝网。”
图27、28、29:德军MG-08重机枪组(红圈处)正从侧翼扫射法军步兵
虽然德军炮火相对要小,但警戒区早有准备的德军机枪手纷纷从弹坑与散兵坑中冒出,架起MG-08/15轻机枪疯狂的屠杀法军步兵,很多法军连敌人在哪都没看到就被打死打伤。第5集团军右翼的库尔西 (Courcy) 被俄罗斯第1旅攻占,但埃纳-马恩运河的攻势遭到了德军枪炮火力的顽强抵抗,无法前进一步。法军沿着运河继续向北推进,德军的防御也很坚决,但法军还是拿下了贝梅库尔 (Bermericourt) ,然而从该地到埃纳河中间这一线的法军进攻全部被击退,在埃纳河以南,法军步兵在被德军机枪造成严重损失后被迫退回到他们的出发线。
图30:1917年4月在贵妇小径行动的MG-08/15轻机枪组
随着天气恶化,第一批法军伤员陆续返回,讲述了他们面对近乎完好无损的德军防线发起的无望进攻,然后因德军机枪蒙受了惨重伤亡:“暴风雪席卷了我们的阵地。我们的第一批伤员来自第83步兵团。我们聚集在他们周围,从他们口中得知,敌军阵地非常坚固,抵抗十分顽强。一个营确实到达了科尔尼耶山的山顶……但他们被完好无损的机枪阵地火力击溃,无力抵挡敌人的反击……”
“我们根本无法继续前进”,一位警觉的下士拄着步枪喊道。“该死的机枪太多了,根本无力抵抗!”“德国佬肯定知道我们要进攻那里”,一名中尉说道,“他们的战壕被堵得水泄不通。”
法国国会议员让.伊巴内加雷(Jean Ybarnegaray)在报告中写道:“战斗在6点钟开始,在7点钟就宣告失败”。法军看似可怕的炮击最大的效果不过是在无人区和弹性防御阵地最前沿的警戒区炸出了一大堆坑洞,更要命的是这些弹坑有很多都被德军改造成了自己的步兵巢穴和MG-08/15轻机枪阵地。很多被轻机枪组打的不断失血的法军部队在冲到位于警戒区与战斗区交界处的主抵抗线才悲哀的发现这里的敌人根本没被炮击影响,而等候多时的德军机枪手纷纷操作MG-08/15轻机枪与MG-08重机枪释放死神的弹雨,这些身穿蓝色军服的进攻者被杀的血肉横飞,而躲藏在坑道中的德军也在轻机枪的协助下对法军实施反包围。
图31、32:1917年4月尼维尔攻势期间,一个埋伏在大弹坑中的MG-08/15机枪组正在向法军开火,而不远处的弹坑中是一群步枪手
德军自身处于高地,还有精心准备的地道网络与混凝土堡垒加持,而仰攻的法军没有任何障碍物可以自保,过重的装备和满地的烂泥也让他们没有足够的速度躲避机枪火力。法军士兵保罗·克莱弗耶(Paul Clerfuille)在他的日记中写道:“第一个阵地消失了,但三分之二的阵地被敌人的机关枪切断了,他们躲在钢筋混凝土的小掩蔽处”(这里的他们指德军)。向赫特比塞(Hurtebise)发起进攻的第10殖民地步兵师也被击溃,损失了150名军官和5000名士兵,其中一半是来自塞内加尔的黑人士兵。
图33:来自殖民地的黑人官兵也沦为了法军废物高层的牺牲品
在埃纳河北岸,法军的进攻更为成功,第42和第69师到达了德军在埃纳河和米耶特河之间的第二道阵地,在贝里以北的推进深入了 4公里。第5集团军麾下的俄罗斯远征军参与了这次进攻,俄军第1旅占领了库尔西村,虽然俄军付出了指挥官受伤外加损失了超过一半兵力的代价,但他们俘虏了635名德国人并守住了村庄。俄军很多损失都是德军机枪导致的。
图34、35、36:堑壕中的德军步兵操作步枪射击进攻的法军,可以看到已经有一人中弹(红圈处)
图37:这名可怜的法军被炮弹活活炸成了两半,下半身不翼而飞
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4月16日的进攻还是法军坦克首次参战,且支援的对象就是法国第5集团军,该集团军打算在其面对的一处坚固防御地带:雷姆斯(Rheims)以南20千米处的小城柏利奥巴(Berry-au-Bac)投入这些新锐的装甲力量。法国第2、4、5、6、9大队的82辆“施奈德”突击坦克组成了让-马利·布索少校(Jean-Marie Bossut)指挥的B集群被列入第5集团军第32军序列,其中4个大队配属第69步兵师作战,另1个配属第42步兵师,任务是在埃纳河(Aisne)和米耶特河(Miette)之间1600米宽的正面上采取行动,打开通往亚文科特(Juvincourt)的通道。夏布斯(Chaubes)少校指挥的C集群由第3、7、8坦克大队混成,总计50辆“施奈德”突击坦克,负责支援第5集团军麾下的第5军第10师在侧翼展开行动。然而与英军坦克在1916年9月15日的首秀中造成巨大恐慌效应不同,法军坦克的首次出场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图38: 在柏利奥巴准备参战的施耐德CA1突击坦克,隶属于B集群
由于向出发线行进花费了不少时间,法军坦克直到早上10:00才发起攻击,而此时已经血战四个小时的法军步兵皆是死伤惨重、精疲力尽,很难跟得上坦克的节奏。B集群按照计划在贵妇小径以东的柏利奥巴(Berry-au-Bac)展开行动,从博瓦马莱森林(Bois de Beau Marais)向南攻打米耶特河。在步兵的配合下,“施奈德”突击坦克顺利的越过名为“伍兹堡”的第一道敌壕,但在第二道敌壕“拿骚”前却遇上了麻烦,协同的法军步兵们被“拿骚”壕猛烈的机枪步枪火力打得四散而走,领头的第2坦克大队的乘员不得不下车自行为越壕做准备。结果就在这时,位于贵妇小径以东的克朗(Craonne)的德军观察员发现了B集群,马上指引炮兵对准法军坦克实施了可怕的炮击,B集群总指挥布索少校和全体车组成员当场死亡,讽刺的是,他的座车绰号“与死神擦肩而过”(Trompe La Mort)。
图39:尼维尔攻势中德军一门15厘米重型加农炮,这种火炮由前无畏舰副炮改装而来,射程可达18公里
第2大队有7辆坦克顶着炮火成功越过了“拿骚”战壕,但由于步兵迟迟未来,结果有4辆被炮兵炸毁,剩下3辆侥幸逃回出发地,而第4大队也有4辆坦克彻底报销。第5大队被发疯般涌来的德国步兵所包围,而随军的MG-08/15轻机枪使用了一种名叫“K型子弹”(K-Munition)的特种子弹,这种子弹采用硬化钢芯弹头,能在100米距离上贯穿12毫米装甲,起初是德军用于狙杀穿戴了防弹护甲的炮兵观察员,但他们在1917年4月9日爆发的阿拉斯战役中发现这种子弹对付坦克有奇效,于是向埃纳河的友军也传授了经验。为战友之死而愤怒的第5大队坦克手们玩命的向德军宣泄火力,但最终还是被彻底击毁了4辆坦克,同行的第6大队在“拿骚”战壕前遭到了得到侦察机指引的德军炮兵的猛烈攻击,6辆坦克全毁。这一天,B集群共有26名军官和106名士兵伤亡,坦克损失数量多达44辆,占到参战坦克总数的一半多,其中31辆坦克是被炮火击毁,另外13辆因机械故障等原因损失。虽然第32军左翼部队和第5军右翼部队成功突破了亚文科特(Juvincourt)以南的第二道德军防线,但法军步坦协同攻势总体来看是不折不扣的惨败。
图40、41、42:K型子弹
负责支援第5军的C集群一样是受害者,他们的目标是德军的“图林根”战壕,但战斗过程可以用“麻烦不断”来形容。出发之前,第8大队就有8辆“施奈德”突击坦克陷入泥沼动弹不得,无法及时参加战斗。接着,当C集群的其余40辆坦克越过本方战壕时,1架德国侦察机为炮兵提供了及时的校射,2辆坦克直接趴窝。终于赶到“图林根”战壕时,坦克手们又发现这道壕沟居然宽达5米,这是现代坦克都不可能独自跨越的距离。
进退踯躅中,德军炮兵再次展开了炮击,而“图灵根”堑壕中的德军机枪手与步枪手也纷纷换上K型子弹展开屠杀,法军坦克不是被炮弹直接炸爆,就是车组人员被贯穿车体的K弹打死打伤。C集群麾下的第7大队的9辆坦克全部被击毁,第3大队也只剩1辆还能战斗。最后到场第8大队也很快就抛下4辆起火的“施奈德”败退而走。由于德军凶残的抵抗火力,第5军在布瓦德布特(Bois des Buttes ,也有资料显示该地名叫Bois des Boches)与拉维尔欧布瓦(La Ville aux Bois)的进攻全部受阻,只有亚文科特以南获得了突破,而C集群损失了整整32辆坦克和74名官兵。
图43、44:被德军摧毁的施耐德突击坦克
图45:被炸的面目全非的拉维尔欧布瓦-莱蓬塔韦尔(La Ville-aux-Bois-les-Pontavert)
图46:1917年5月8日,一名法军士兵与身后的布瓦德布特的德军旧防线
对准贵妇小径展开攻势的第5集团军第1军一样是惨不忍睹,该部队在当天6:00发起进攻,结果直到傍晚时分也才从出发线推进了180-270米,其麾下步兵被德军火炮和轻重机枪杀的尸横遍野,多数先锋师已经没有力量继续进攻。法军虽然抓捕了7000名俘虏,但直到早上9:30,也没有任何一个法军部队拿下预定目标,而且法军步兵当天死伤率达到了恐怖的40%,而从一战开始的现代战争,部队损失30%即基本失去了作战能力,而损失50%即算是彻底丧失进攻能力。
尼维尔攻势的第一天就造成法军伤亡超过4 万人,已经接近英军在索姆河战役第一天的5.7万。接下来的几天里,惨烈的杀戮只带来了微不足道的战果,到4月20日,尼维尔攻势显然已彻底失败。血腥而无聊的战斗一直持续到5月10日,期间还有一系列规模较小的行动以调整战线和巩固观察哨,但到4月25日,法国政府已开始谋划将尼维尔边缘化。
图47:4月16日战斗留下的满目疮痍,画面中间是一具尸体露出的穿着马靴的脚
图48:三名法军伤员互相搀扶着撤回后方,可悲的是最右边的伤员自己就是医护兵,可见法军因尼维尔的愚蠢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据法国士兵路易·巴尔塔斯在其 1917年4月19 日的日记中记载,战败如此惨重,以至于连中层军官都不愿执行那些鲁莽进攻的命令:“但命运弄人,我目睹了我们罗伯特上校与一位骑马的将军之间的对话。将军对他说:“上校,轮到你们团上前线进攻了,马上前往前线。”我们的上校从嘴里拔出烟斗,吐出一口唾沫,令我大为惊讶的是,他故意用粗哑的声音回答道:“将军,您看看这些士兵,看看他们的状态。您以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吗?第一天,他们还能向前挺进。但现在不行了,我也不能。”没有多少上校会有这样的勇气,为了手下士兵的生命而这样回答…...”
据巴尔塔斯所写,4月26日,当接到进攻一个防御坚固的阵地的命令时,罗伯特上校再次表示反对:“当上校得知派给他的团的任务时,他从阅兵场军官面前站起身来,两眼怒火中烧,用雷鸣般的声音对他吼道:“告诉你的将军,他把我气得要命。过去一周里,这些命令和反命令让我受够了。告诉他,除非把铁丝网炸得粉碎,否则我的团不会进攻。对,还告诉他,如果他怪罪我延误,就让他亲自来跟我说!”
图49:1917年5月,德军第38预备役步兵团驻守在贵妇小径一处被法军放弃的野战炮阵地
但他们只能这样躲避战斗一阵子。4月下旬,巴尔塔斯在兰斯东南部参与了激烈的战斗:“德军在贵妇小径把我们的部队打得七零八落,随后又调来了大批火炮猛轰我们。炮火比凡尔登战役时还要猛烈。我看到一名士兵被抬下来时已经疯了。第十七连的连长也精神失常,不得不被送走。就在我们身后,第四十七团把德军的据点包围了,或者说占领了,但没能把守卫者全部俘虏,他们躲进了地下通道,想必是等着己方的反攻来解救。我们用沙袋堵住了所有出口,还向据点里投掷了窒息性毒气弹,从此那里就死一般的寂静。哦,战争难道不是一场好戏吗?”
五月的头几天,巴尔塔斯遭遇了一次德军的反击,德军一如既往地以猛烈的炮火轰击作为开场:“当我们来到树林边缘时,我们停了下来,惊恐万分。巨大的、可怕的炮弹,比闪电还要可怕,正在把巨大的、上百年的老树撕裂、粉碎、拦腰截断。我们看到它们被连根拔起,扭曲、折断,仿佛被一场巨大的旋风刮倒。整个森林似乎都在呻吟、哀号,在泰坦巨人的棍棒打击下发出断裂声。突然,从树林的各个角落,我们看到47/2型炮兵……他们一边跑一边说,德国人就在他们身后紧追不舍。“我们被出卖了,被背叛了!”他们说,“我们刚一变换阵地并加以伪装,他们就瞄准并轰炸。”
图50:位于皮农村庄(village of Pinon)的法军阵地遭到了德军炮兵的猛烈轰炸
整个这场命运多舛的攻势使法国损失了18.7万人,其中包括2.9万人死亡和118辆坦克被毁,这里面有13.4万人均是在1917年4月16-25日损失的。英国在此次攻势中的贡献——阿拉斯战役的第二次进攻——使这位法国在西线的主要盟友损失了16万人,包括阵亡、受伤和失踪人员。在敌方,德军在这两次攻势中总共伤亡28.8万人,其中16.3万人折损于尼维尔攻势,约占协约国总共34.7万人损失的五分之四。
图51:位于夏沃恩村庄(village de Chavonne )的法军官兵陵墓
图52:法军为战友的墓地点上了蜡烛以示哀悼
图53:1917年4月,德军将伤员们用担架抬往后方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从下方快捷进入: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