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名字有点怪。芪是什么意思?
芪的本义是指一种根须深入地底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古代,芪写作“耆”,专指六十岁的老人。《礼记·曲礼》规定:五十岁叫艾,六十岁叫耆,七十岁叫老,八十九十岁叫耄、耋,百岁叫期、颐。
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专门解释了这个耆字:“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耆者,长也,一指年长,二指黄耆根长。在所有的根类药中,没有比黄耆再长的,它最长可达两米多,比人都高。黄耆色黄,黄是脾之色,脾为土,黄是温之色,所以李时珍下结论说:“黄芪是补药之长。”
黄芪不仅是补气的王牌药,还是一种温补的食材。老百姓家里炖补汤,饭店里营养菜,都离不开黄芪。因为黄芪有一个特点:缓补,力道绵长,补而不上火。这一点和人参不一样,人参是真上火,不能随便用,用不好流鼻血。。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两经,有七大功效: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补血、活血。《黄帝内经》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黄芪一味既可以气温补形,亦可以味甘补精,是一味十分难得的补气圣药,能通补三焦元气,全身上下、内外、表里之气皆能补益,一药多能,应用范围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多科近百病疾病,疗效显著。所以,清代名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一书中将黄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