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黔中腹地清镇市,有这样一位法官: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上千件疑难案件化解,用智慧定分止争;数万次群众来访接待,用真情温暖人心。他,就是清镇市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立案庭庭长刘泽清。从青丝到华发,这位土家族共产党员始终以"执法律利剑,掌正义天平"的信念,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书写着新时代人民法官的忠诚担当。
勇挑重担:信访战线的"拆弹专家"
"信访工作就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既要解法结更要解心结。"这是刘泽清办公桌上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2012年主动请缨接手信访工作以来,这位"老法官"在矛盾漩涡中练就了独特的"拆弹"本领。2012年至今,刘泽清参与处理各类重大疑难信访案件达200余件,每年接访各类涉诉信访当事人上千人次。
2022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立案大厅传来激烈的争吵声。年过七旬的付大爷因土地纠纷多次信访,这次又因材料不全被退回。刘泽清闻声赶来,没有直接讲法律条文,而是端来热茶:"老哥,咱们先说说这块地的故事......"三个小时的家常话里,他听出了老人对祖产的执念,也找到了化解矛盾的突破口。当得知老人独居深山后,他带着书记员翻山越岭实地勘察,联系乡贤组织"院坝调解会",最终让这起横跨二十年的积案圆满化解。
这样的场景在刘泽清的信访工作中已成常态。数据显示,仅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他就参与处理各级交办信访案件117件,平均每天接待群众5批次以上。从"信访大户"付某纠缠八年的矿山纠纷,到涉及200余人的群体性维权事件,他总能在纷繁复杂的诉求中抽丝剥茧,找到破局之道。同事们都说:"刘庭长有本'民情账本',每个信访户的家庭情况、矛盾焦点都记得清清楚楚。"
数字赋能:智慧法院建设的"拓荒者"
2023年寒冬,清镇市红枫湖镇的李律师通过手机提交立案申请,半小时后就收到审核通过的通知。这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是刘泽清带领团队历时六年打造的"指尖诉讼"体系。
2019年,面对年均30%的案件增长率,时任立案庭长的刘泽清敏锐意识到:"传统办案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需求,必须向科技要效率!"他带头学习智慧法院建设标准,二赴福建、江苏考察,在院党组支持下构建起"厅网线巡"四位一体诉讼服务体系。从最初干警们面对智能设备的手足无措,到如今95%的立案申请实现"指尖办",16000余件网上立案的背后,是他带领团队熬过的上百个调试系统的夜晚。
"数字转型不是冷冰冰的技术革命,而是有温度的司法创新。"刘泽清在推进"移动微法院"时特别增设"银发通道",手绘操作指南教老年人使用;开发"解纷地图"小程序,让群众能就近找到调解组织。2024年春节,远在广东务工的小王通过"云上法庭"视频调解,仅用两天就解决了老家宅基地纠纷,特意寄来感谢信:"没想到相隔千里也能感受到家乡司法的温度。"
铁肩柔情:正义路上的"定盘星"
2018年那个惊心动魄的执行现场,至今仍是清镇百姓茶余饭后的法治课堂。面对王庄乡"地头蛇"的暴力威胁,刘泽清顶着压力作出先予执行裁定。执行当天,他既部署百人警力形成震慑,又请来乡贤代表现场见证,最终让被困两个月的货车顺利脱困。这场教科书式的执行不仅为受损村民讨回公道,更在当地树起"法大于天"的丰碑。
"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温度。"这是刘泽清常挂嘴边的话。2021年寒冬,三十多名农民工在立案大厅集体下跪的场景刺痛了他的心。他连夜协调保全财产,清晨冒雪赶往工地调查,最终赶在除夕前让工人们拿到血汗钱。当杨某含泪送上"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的锦旗时,他只是淡淡地说:"这是法官的本分。"
枫桥经验:多元解纷的"探路人"
"不能等矛盾进了法院才解决,要把非诉机制挺在前面。"2019年起,刘泽清在辖区创新构建"三级过滤"解纷网络:村寨"法律明白人"前端预防、乡镇调解中心中期疏导、法院诉调对接终端化解。在塘边村,他指导培训的"双语调解员"用民族语言讲法理,成功化解多起跨寨纠纷;在物流园区设立的"移动调解站",让货车司机们"停车即调解"。
数据显示,该模式运行四年来,指导调解矛盾纠纷20000余件,成功率超25%,相关经验得到中院及省高院认可。更可喜的是,辖区万人成讼率明显下降,为审判减负效能作用被大家广泛赞同。"无讼村寨"从3个增至15个。2023年全市诉源治理现场会上,刘泽清作为基层代表发言:"当法官不仅要坐堂问案,更要走出法庭,让法治种子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
三十载春秋,青丝染霜;万里征程,初心如磐。从田间地头的巡回审判,到智慧法院的云端解纷;从直面黑恶势力的凛然正气,到对待信访群众的春风化雨,刘泽清用忠诚与担当诠释着新时代人民法官的为民情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壮阔征程中,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基层法治"燃灯者",汇聚成司法为民的璀璨星河,照亮公平正义的康庄大道。
记者:付先锐
审 核 :赵映 金晶 汪怡潇
编辑:沈重阳 封瑜 杨勇 钟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