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郸,有这样一批以担当书写青春、以奋斗践行使命的青年榜样。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在不同岗位上诠释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近青年榜样,感受他们用热血与汗水浇筑的梦想,汲取奋进力量,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扎根田间地头 书写青春答卷
在冀南大地上,一支以青年为主体的科技服务团队扎根田间地头,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现有成员122人,35周岁以下青年110人,占比90%。他们肩负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重任,以“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服务”,在乡村振兴一线书写着动人的青春篇章。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学生在麦田查看小麦长势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团队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他们“解民生、治学问”的做法给予肯定。这份关怀,正是对他们多年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最高褒奖。
科技小院的青年们深知,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是乡村发展的关键。他们一头连着高校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为初心,创新建立“四零服务”体系。针对传统技术推广中主体联系松散、资源支撑不足等问题,他们通过技术培训、田间学校、实时咨询等方式,将高校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农民手中的实用技术。“做给农民看、讲给农民听、指导农民干、带着农民赚”,这套接地气的服务模式让新技术不再“高冷”,农民从“看客”变成“参与者”。自2009年起,累计开展农业科普培训4000余场,服务20余万人次,让科技的种子在田野里生根发芽。
除了技术帮扶,团队还注重基层文化建设。中秋科技联谊会、科技采摘节、欢庆儿童节等100余场活动,辐射4000余人次,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更凝聚了乡村发展的向心力。政策咨询、结对帮扶、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等活动,提升了基层组织的整体水平,让乡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在科技创新领域,科技小院打破传统“自上而下”的线性研究模式,秉持“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理念。研究生们走出实验室,长期驻扎农村,将农户的实践经验与科研理论相结合,开展参与式技术创新。在曲周县,他们用5年时间将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升至53.5%,全县粮食单产达到试验基地水平的79.6%,总产增长37%,养分效率提高2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79%。2016年,《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一文登上Nature期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农业科技服务的“基层智慧”。
作为育人平台,科技小院探索出“驻村感悟—知识拓展—小院实战—综合提升”的四阶培养模式。研究生们带着问题驻村,在田间地头发现真需求;带着需求回课堂,针对性学习理论知识;带着追求驻小院,在实战中锤炼本领;带着成果返校园,将实践升华为学术结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克服饮食、生活、思想上的重重困难,在“自找苦吃”中厚植爱农情怀。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已培养700多名研究生,800余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2023年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成为产教融合育人的典范。
从渤海之滨到黄土高原,从太行深处到江南水乡,科技小院的足迹遍布全国,但曲周始终是他们的“初心之地”。在这里,青年们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播种希望,用智慧破解难题。他们既是科学研究者,也是技术推广员;既是政策宣讲员,也是文化传承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用行动证明:当青春与土地相拥,当理想与实践结合,就能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出新时代的奋斗之歌。
■尹印楸:铁血刑警的扫黑除恶之路
在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队,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扫黑尖兵”——尹印楸。1993年12月出生的他,从警多年来始终奋战在刑侦一线,用忠诚与担当诠释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现任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队三大队副大队长的他,从荣立三等功、获得嘉奖,到斩获河北省“冀青之星”、邯郸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他在扫黑除恶一线一路披荆斩棘,成为让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的“扫黑利刃”。
尹印楸
自2015年参加公安工作,尹印楸始终将政治忠诚摆在首位,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份信念成为他扫黑除恶的精神支柱。
2018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后,尹印楸迅速投身战斗,先后参与、指导侦破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10起、恶势力组织案20余起,抓获黑恶成员百余名,追缴涉案资金2亿余元。他参与侦破的多起重大案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型案例。
随着扫黑除恶常态化,犯罪手段也逐渐向网络空间蔓延。2022年,我市发现全省首例利用信息网络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该组织通过网络捏造负面新闻、敲诈企业,犯罪隐蔽且无先例可循。面对挑战,尹印楸带领专案组创新“4D”侦查模式,围绕“资金流、网络流、信息流、案件流”追踪线索,核查立案116起,打击处理8人,实现我省打击网络黑社会性质组织案“零”的突破,为全国同类案件侦破提供经验。
案件侦办期间,尹印楸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与担当。韧带撕裂、脚踝骨折的他,带队辗转“三省九市十三县”进行走访取证;面对顽固嫌疑人,他运用“循线渐进、案证关联”审讯法突破对方心理防线。2024年,他指导复兴区公安分局打掉了邯郸地下网络涉黑组织,案件获中宣部、公安部关注;2023年6月受邀在全省公安机关扫黑除恶培训班授课;2024年多次赴甘肃、陕西等地,参与中央及省级督办的重大涉网黑恶案件,成为行业公认的“扫黑专家”。
面对威胁利诱,尹印楸始终坚守“每除掉一个黑恶势力,心中就多一份自豪”的信念。从传统黑恶到新型涉网犯罪,他始终站在斗争最前沿,用创新战法破解侦办难题,用无私奉献守护一方平安。
■段瑞:九年特教坚守 用爱护航“星孩”成长路
在丛台区星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有一位青年特教工作者——段瑞。1995年5月出生的他,担任着学校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兼执行校长。自2016年大学毕业投身特殊教育领域,他用九年时光深耕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用专业与热爱为特殊孩子及其家庭点亮希望之光。
段瑞
段瑞与特教的缘分,始于大学时期的一次志愿服务。当他首次接触孤独症儿童,那些外表灵动却困于自我世界的孩子,让他萌生成为特教老师的念头。入职初期,他了解到一位独自带着双胞胎孤独症儿子异地求学的母亲的故事,更坚定了他“帮助这些孩子和家庭”的信念。
为提升专业能力,段瑞潜心钻研,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康复课程。他注重捕捉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孩子们遇到挫折,他耐心引导。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孤独症儿童从沉默寡言变得开朗活泼,实现了首次开口说话、独立如厕、自主进餐等人生突破。他积极联动家长,分享训练方法,推动家校共育,帮助超过300名孤独症儿童顺利过渡到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为他们推开融合教育的大门。
随着服务深入,段瑞敏锐察觉到大龄孤独症人士的就业与养护难题。为此,他带领团队探索“培训-就业-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在团市委、丛台区委支持下,孵化“蜗牛米琪——助力心智障碍青年就业”公益创业项目。项目采用“残疾人+就业指导员+志愿者”模式,构建“三步培训”体系与“三定服务”标准,打造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团队曾耗时45天,用345万颗粮食制作1700件河北省第十届残特奥会吉祥物“兔赢赢”文创粮画,展现心智障碍青年的耐心与创造力。
截至目前,“蜗牛米琪”已帮助40余名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完成65万件文创产品订单,每户家庭年均增收5000余元。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公益创业赛铜奖等多项省级奖项,成为心智障碍群体就业的标杆。
除深耕教学与就业支持,段瑞还积极组织公益活动,凝聚社会力量。在全国助残日、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等节点,他通过“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等项目,向志愿者分享经验,呼吁社会关注特殊群体。
九年坚守,段瑞从青年教师成长为特教领域骨干。他用日复一日的付出,让特殊孩子收获尊严,让无数家庭重拾信心。正如他始终坚信的:每个孩子都有绽放的权利。在特殊教育这片土地上,他播撒希望、传递温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成为照亮“星星的孩子”未来之路的引路人。
■杜晓玉:“璞玉书记”用真心织就民生幸福网
在复兴区化林路街道建东一社区,居民们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她守在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与施工队较真细节,趴在社区办公桌上设计青少年活动方案,或是拉着居民的手耐心倾听诉求。她是杜晓玉,1987年11月出生的80后社区书记,现任建东一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团支部书记。自2018年扎根基层以来,她以“群众千万诉求,我只一片真心”为信念,将一个基础设施老化、矛盾频发的老旧社区,打造成居民幸福感满满的温馨家园。
杜晓玉(左二)
2018年,杜晓玉初到建东一社区,面对的是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建材小区:设施陈旧、违建丛生、线路杂乱,居民矛盾不断。“当时很多居民觉得,这个年轻的女书记恐怕干不成什么事。”她回忆道。但她暗下决心,要当好基层治理的“绣花针”。
2020年,建材小区迎来老旧小区改造机遇。然而,拆除违建时阻力重重,有居民质疑:“我占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凭什么拆?”这让她压力倍增,甚至有些灰心。顶着压力,她带领工作人员走访老党员、退休职工,邀请居民参与改造设计与监督。三个月里,她紧盯电力布线、防水施工等细节,逐一整改问题。最终,违建拆除工作在居民的理解中顺利推进,曾经的“老破小”换上了新装:楼体整洁、道路平整、绿化成荫,居民李先生特意写下“旧城改出新气象,复兴繁荣暖民心”的对联表达感激。
环境改善后,杜晓玉又盯上了居民服务中心的改造。她组织居民共同探讨方案,增设活动室、阅读室,打造“社区客厅”。随着居民对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日渐高涨,她顺势指导成立了“夕阳红”“巾帼”“青年”“红领巾”四支志愿服务队,发展志愿者658名,开展“寸草心”爱老敬老、“圆梦微心愿”等活动500余场。社区退休木工在她的邀请下开设“小鲁班课堂”,每周都会教孩子们制作手工艺品;针对在外务工青年,她联合喜马拉雅平台打造全市首家“初心之声”有声图书馆,将新思想传递到青年心中;大学生志愿者晴雅连续三年寒暑假主动到社区报到,成为“校地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的缩影。
作为社区书记,杜晓玉尤为关注青少年成长。一次活动中,她发现六年级学生楠楠因父母听力残疾而感到自卑后,她立即申请补助、安排心理疏导,成功帮助楠楠重拾阳光。受此启发,她在社区增设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杜晓玉的办公桌上摆满荣誉证书:河北省“千名好支书”“优秀党务工作者”;邯郸市“学雷锋优秀志愿者”……建东一社区也先后获评“河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河北省志愿服务示范社区”等称号。但她最珍视的,是居民口中那句亲切的“晓玉书记”。
从老旧小区改造的“攻坚者”到社区治理的“织网人”,杜晓玉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从“被质疑”到“被信赖”的蜕变。在她的带领下,建东一社区已从“老旧散”迈向了“美乐和”。
来源:《邯郸日报》2025/5/4 01版
记者:邯郸新闻传媒中心 苏醒 冀晋萌 常雪平
编辑 孙晗熠 | 初审 赵丁 | 复审 刘博文 | 终审 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