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浙江的山水秘境,雁荡山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这座被沈括称为“天下奇秀”的山岳,最近悄悄搞起了大动作——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口气甩出三份规划公示,从游客中心到零星地块开发,愣是把文旅融合的棋盘铺到了2030年。怎么说呢,这波操作可比景区里那些“网红玻璃栈道”有看头多了。

小岙与平田:游客中心的“变形记”

先来看中雁荡片区的重头戏:小岙旅游综合体和平田综合体。这两处选址可讲究了,前者卡在景区主入口的咽喉要道,后者藏在半山腰的云雾深处,活脱脱上演着“门神”与“隐士”的双簧戏。

小岙的规划图上,明晃晃标着交通换乘枢纽和智慧服务中心。按官方说法,这里以后要集成电动接驳车、AR导览屏、无人机寄存柜这些黑科技。你懂的,那些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老法师们,终于不用背着三脚架爬三小时山了。更妙的是商业街区的设计,据说要复刻南宋时期的驿道市集,青石板配全息投影的技术混搭,想想就带感。

平田综合体则玩起了“消失的建筑”概念。规划要求所有新建体量必须低于周边树冠线,外立面得用本地玄武岩做夯土效果。最绝的是屋顶的生态缓坡,直接和山体植被无缝衔接。这哪是建游客中心,分明是在搞3D拼图嘛!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藏而不露”的设计,倒是很对现代文青的胃口——既能拍出假装在荒野的打卡照,转身又能喝到现磨手冲咖啡。



雁湖岗与飞泉:藏在细节里的山水密码

比起大张旗鼓的游客中心,雁湖岗和飞泉的零星地块规划更像在玩拼图游戏。这两个藏在深山老林里的项目,规划文本里反复出现“点状开发”这个词,听着玄乎,其实就是在生态红线上跳华尔兹。



雁湖岗那片的等高线图看得人眼花,开发强度标注得比高考数学题还精细。半山腰有片标注为“LY-04”的地块,容积率卡死在0.3,建筑限高8米。后来翻规划说明才知道,这里要建的是悬崖图书馆——8米正好是山毛榉的平均高度,屋顶还得种满本地蕨类植物。突然想起去年在挪威峡湾见过的类似设计,没想到咱自家景区也开始玩生态隐身术了。

飞泉地块的规划更绝,硬是把水文监测站做成了网红景点。那个造型像水滴的观测塔,夜间居然能投影实时流量数据。最骚的操作是配套的溯溪步道,每隔五十米设个AR解说牌,手机一扫就能看见虚拟的娃娃鱼在脚边游过。这种把基础设施景点化的思路,可比简单修个观景台高明多了。

从图纸到现实:文旅融合的加减哲学

仔细研读这些规划文件,发现雁荡山的升级策略藏着套“加减法哲学”。加法体现在服务能级提升:小岙综合体光停车场就规划了800个智慧车位,还预留了电动滑板车充电桩。但减法也做得彻底——整个中雁荡片区的商业用地比例从最初草案的15%砍到了9.7%,多出来的空间全给了生态廊道。



这种矛盾美学在建筑设计导则里尤为明显。要求商户必须使用可降解材料打包外卖,但同时又允许在传统木构架里嵌入光伏发电板。怎么说呢,就像让穿汉服的小姐姐踩着平衡车送餐,违和中透着莫名的和谐。对了突然想起,平田综合体那个“竹编混凝土”的外墙实验,据说能减少60%的碳排放,这脑洞我给满分。

交通规划方面更是把“融合”玩出花。主游线设了三条主题走廊:科考线摆满地质剖面模型,亲子线布满感应式动画投影,禅修线则彻底禁用电子设备。最妙的是各线路在关键节点都有交集,像极了人生岔路口的选择游戏——是去看2.5亿年前的火山岩,还是去听AI合成的梵音诵经,全凭游客当下心境。

未来已来:人与山水的重新对话

看着这些尚在公示期的规划,突然意识到传统景区正在经历基因重组。雁荡山这波操作,早就不满足于当个“背景板打卡地”。从规划文本里那些“沉浸式”“可逆式”“轻介入”的术语,到具体地块的毫米级管控,分明在重构人与自然的相处范式。

就拿那个引发热议的“云梯田剧场”来说,选址在废弃茶园的梯田上,观众席是可拆卸的充气坐垫,舞台背景就是真实的日出云海。这种“借景”手法,可比在山水间硬塞个实景演出高明太多。演出结束后的装置回收率要求达到97%,连道具收纳箱都设计成松鼠屋的造型——文旅局的这波操作,属实把可持续旅游玩明白了。



或许再过五年,当我们漫步在雁荡山的某条智能步道,看着AR导航箭头从青苔上浮起,听着智能手环自动播放徐霞客游记的对应章节,会突然理解这些规划图纸上的横线竖线,原来早就勾勒出了未来山水的模样。而那时候的游客,大概会像现在的我们怀念没有索道的年代一样,笑着说起“当年还得用纸质地图找路”的古老传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