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干部在油菜花田里"魔性尬舞"的视频引发热议,这并非孤例。当前,基层干部为宣传家乡文旅资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在水中拍摄“出浴”镜头的,有扭捏作态说着肉麻台词的,更有甚者不惜以低俗表演博眼球。这些“疯癫式”宣传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流量,但长远看却可能适得其反,让地方文旅形象陷入“低级红”的尴尬境地。
基层干部们如此卖力表演,确实反映出他们对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各地文旅部门面临巨大的流量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地方选择剑走偏锋,试图通过干部“出格”表演来制造话题、吸引眼球。
然而,这种宣传方式存在明显弊端。首先,过度娱乐化会消解文旅宣传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当观众记住的是干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而非当地文旅特色时,宣传就失去了本真意义。其次,低俗化表演可能损害地方形象。某地文旅局长因模仿网红动作被批“有失身份”,就是典型案例。最后,这种宣传往往难以持续,一旦新鲜感消退,流量也会迅速流失。
畸形的流量逻辑正在制造新的形式主义,某地要求每个公务员日均发布3条文旅视频,导致出现白天摆拍、晚上刷量的荒唐景象。当“拍视频”本身成为考核指标,文旅宣传便陷入了“为拍而拍”的怪圈。
真正的文旅宣传应该立足于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例,其成功并非依靠夸张表演,而是通过深度挖掘盛唐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同样,贵州“村BA”篮球赛的火爆,源于对当地民间体育文化的真诚呈现。这些案例证明,接地气不等于低俗,创新不一定要出格。
基层干部参与宣传时,应该把握好“度”。将个人特长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关键在于展现真实、自然的一面,而非刻意“扮丑”博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宣传热度与实际体验之间存在落差。某地因网红视频吸引大量游客,却因接待能力不足导致投诉激增,最终损害了地方形象。这提醒我们,文旅发展不能只重营销,更要夯实基础。
当文旅宣传演变成一场“行为艺术”的狂欢,看似热闹的网络流量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地方发展焦虑下的价值观迷失。但提升服务质量才是根本,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创新服务模式,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宠客"措施转化为常态化服务标准。
文旅宣传需要热情,但不能只有热情;需要创新,但不能没有底线。与其在镜头前“疯癫”表演,不如静下心来打磨产品、提升服务。游客用脚投票的时代,只有真诚和专业,才能赢得长久青睐。让我们少一些浮躁的“流量狂欢”,多一些扎实的“品质修炼”,这样的文旅发展才能真正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