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讲究心手合一,看似三分钟的即兴创作,实则是千万次练习的积淀。”剪纸达人杨丽边剪边解释。穿过合肥地铁2号线三里庵站地下空间连廊,走进国购广场负一层珏清艺剪坊,杨丽手持剪刀,目光如炬,三分钟后顾客的神韵便跃然纸上。


只需三分钟,一个人物肖像便跃然纸上。

1分钟勾勒轮廓,2分钟雕琢五官,剪刀如笔尖在红纸上游走,时而大开大合,时而细腻回旋。当顾客接过与本人神似的剪影时,总会发出“太像了”的惊叹。


杨丽部分剪纸作品展示。

剪纸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要想拿起剪刀就可以“行云流水”“信手剪来”必须要“细火慢炖”。2018年,零基础的杨丽在杭州拜师学艺,曾每天对着各种人物照片练习10个小时。“剪纸最难的就是人物,千人千面,想要将人像剪得像且生动传神并不容易,需要静下心来反复练习,刚开始剪坏的纸铺满了整个房间。”她笑谈即便困难重重,也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有时深夜灵感迸发,会立刻披衣而起,沉浸在一刀一纸的世界里。


经过一年多的刻苦钻研,她在西湖边支起了“肖像快剪”招牌,凭借越来越熟练的技艺,吸引来诸多游客来此剪影作为旅游纪念,而她的剪影摊位也成了西湖边的一道风景线。“有游客专程带着家庭合影请我创作全家福,也有情侣将双人剪影作为婚书封面。”这些经历让杨丽坚信,传统技艺能成为连接时空的情感纽带。


杨丽向年轻人展示剪纸作品。

“我的家乡安徽文化氛围浓厚,我希望剪纸艺术能在家乡扎根。”怀着这样的信念,2024年杨丽决定从西湖边回到家乡,在合肥蜀山区繁华的三里庵商圈创办了珏清艺剪坊,一心致力于传播剪纸技艺,期望让更多人感受这项民间传统技艺的魅力。“在杭州时就有很多年轻人找我学习剪纸,如果在合肥也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我很乐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心得倾囊相授。”杨丽表示,她期待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剪纸艺术中,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蜀山,像杨丽这样传承传统技艺的例子不在少数。在根号3艺术空间里制作木器,清泉茶社里制作茶果,庐州绳记工作室里编织绳艺……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传统手艺从“深闺”走进商圈、街区,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多元的文化体验,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扛起传承和创新的大旗,苦练手艺,双向奔赴在热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

截至目前,蜀山区共有省市区级非遗项目57项。其中,列入省级保护名录11项,市级15项,区级31项。未来,将有更多非遗技艺、传统手艺在新时代中“活起来”,穿越时光,推进文旅融合,走进千家万户,绽放时代光彩。

下面通过一组海报

了解蜀山区部分非遗项目







来源 | 张娜 葛庆钊 詹伟伟

审核 | 朱琛琛 责编 | 吴亚晓岳 编辑 | 张静 李瑜琪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