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奔涌的浪花汇入时代长河,青春便有了最炽热的注解。又是一年五四即将到来,我们将镜头对准新主城涌动的青春身影。小北聚焦新区青年的精彩经历,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邀你与我们一起,感受这些人和这座城的无限可能性。
一大早,胡磊换上工作服,站在长芦板鸭厂的车间里,认真地跟着眼前的师傅操作。虽平时大家总唤他一声“小胡总”,但日常中他更为大家所熟悉的身份是学徒。
胡磊的父亲胡传荣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芦板鸭”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如今,胡磊自己也开始接下接力棒,学习长芦板鸭的制作。
“父亲传给我的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段不能断的历史。” 对胡磊来说,传承并非简单地复刻过去,而是要让传统技艺在当下找到新的空间。
童年记忆中的“板鸭香”
胡磊和长芦板鸭的缘分从幼时就开始了。父亲胡传荣是当地知名的板鸭制作师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这门手艺。在胡磊的童年记忆里总飘荡着卤水的香气,父亲忙碌的身影与案板上的鸭子构成了他成长的重要场景。
长芦板鸭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风味,于2023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宰杀、清洗、腌制、老卤浸卤、晾挂、煮制……十八道特有的传统制作工艺,保证了板鸭鲜嫩的肉质和香、酥、嫩的口感。
胡传荣作为传承人,始终以近乎严苛的标准对待每一道工序。耳濡目染之下,胡磊从小便对这门手艺充满好奇。退伍后,胡磊进入长芦板鸭厂,跟着父亲和师傅们学习长芦板鸭制作技术,“我想从我爸的手里,接过长芦板鸭这门手艺。”
“手艺得靠时间堆出来”
学习过程不像他原本想象的那般轻松。
胡磊的学徒生涯从最基础的环节开始——选鸭。长芦板鸭需选用生长周期120天以上的麻鸭,体重需严格控制,过肥则油腻,过瘦则干柴。他跟着父亲跑遍养殖场,一篓篓鸭子拎在手里掂量,直到能一眼辨出优劣。
真正的考验在后续工序。腌制需精准控制盐的比例与温度,复卤要求鸭子浸透特制卤水,晾挂需根据天气调整时间,蒸煮则全凭经验掌握火候。胡磊每天跟着师傅们学习,“手艺得靠时间堆出来,急不得。”
最累的时候还是在冬季,那是长芦板鸭制作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四五点钟,天蒙蒙亮,胡磊便跟着师傅们一起给鸭子拔毛、腌制,时日长了逐渐摸清门道——晴天晾挂需避直晒,阴天要加强通风;蒸煮时,蒸汽冒出“鱼眼泡”时最宜起锅……
几年过去,胡磊已完全熟悉从选料到成品的全流程。问及心得,他坦言:“手艺活没有捷径,就是重复、观察、总结。老一辈的经验是根,年轻人得先扎进去,才能长出新枝。”
让非遗的香气飘得更远
非遗技艺的掌握需长期积累,周期长、投入多、回报的不确定性,这让很多人对传承非遗兴致缺缺。在胡磊看来,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启蒙教育,只有在校园中推广非遗技艺,从孩童时期培养兴趣与心性,才能使传承者具备持久的坚持力。
“这是个快节奏的时代,而从事非遗工作需要沉下来,用足够的耐心去浇灌。”胡磊说。不过,他对非遗的未来充满信心。当前,各类非遗活动蓬勃开展,传统技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方式走入大众视野。
对于扩大长芦板鸭的影响力,胡磊有更多的想法,“不能光靠情怀,得找到新出路。”他说,从几年前开始尝试与社区合作,一场直播最多卖出过300多只。
未来,他希望能与文旅部门深度合作,推出“非遗体验游”,游客可参与腌制、晾挂等环节,亲手制作专属板鸭。他还考虑对长芦板鸭的口味进行改良,开发微辣、酱香等多个新口味,满足不同人的消费需求。“当然,核心工艺不能变,改良不等于丢掉传统,把传统与多样需求结合起来,这是我今后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胡磊说道。
非遗的新突破
如何让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立足,是胡磊更深的焦虑。一只长芦板鸭的制作周期长达半月,市场偏好快捷食品,手工板鸭销量增长缓慢。
长芦板鸭之所以“鲜”,是因为纯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保留了最原始的风味,保质期也就很短,仅有6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销售半径。
而就在最近,长芦板鸭有了一个重要突破——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保鲜技术,在保证长芦板鸭风味的同时延长其保质期。对于未来的研发结果,胡磊非常期待,“研制成功的话,我们不仅能扩大产能,销售渠道也将进一步拓宽,长芦板鸭能走上更多的餐桌。”
素材来源 | 长芦街道
文 | 秦思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