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剧柏含
130年的5月2号《公车上书》就是当时广东南海举人康有为等人到北京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改革。先解释解释这个公车上书,汉朝时很多地方是用公家的车马就把这个应征入京人送去。所以后来人们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1895年4月份,清政府当时向日本求和,就是甲午战争打输了割地赔款。当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个事情引起民众的不满,包括很多知识分子也觉得痛心疾首不能接受。
所以,现在我们看主流史料一般认为是什么呢?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广东、湖南、湖北三省的举人首先上书。 就是要求清政府拒绝签订这个条约,其他各省的举人也是闻风而动,纷纷到当时叫都察院、尚书都察院门前聚集议论沸腾,反对签这个《马关条约》。
这个声浪是传遍了京师,当时广东举人康有为看到知识分子们的爱国热情,认为叫“士气可用乃命”。他的弟子就是梁启超,奔走联络及18省举人于叫做松筠庵的地方,研讨共同联名上书。康有为是以一昼两夜时间起草了一份长大概有14000多字万言书,参加签名有1200余人。
这在万言书里他提出来要迁都变法聚合这样的住宅。这三者以变法为要,而且强调指出筹自强之策及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耻。也没别的办法,只有变法了要不国家要亡了。
1895年5月2号呢,万言书被投送到了都察院,起因是举人的爱国热情,后来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所以这个事儿呢,就叫做《公车上书》。
但这个上书遭到都察院的拒绝成的。没有办法到光绪的手里,但是在清代历史之中作为一次联合大请愿,这个事儿没有先例,对推动以后的变法运动,应该说还是起了作用。
这个公车上书我们讲完了,这个在中学历史课本里是可以查到的。 但是公车上书这个事儿是不是存在?如果存在的话,是不是康有为组织写的这个万言书?这个在历史上一直是有的。
正因为历史上有相关的记载,主要是康有为写的历史,所以,关于公车上书所用史料,基本上取材于康有为自传的卧室,但文中并未提及康有为自传中关于他卧室的内容。所以这个技术的真实性有人就质疑,甚至有人说这是“伪上书”。
另外,还有反对派一说,说康有为在卧室里边虚构了一大帮阻碍上书的反对派。另外康有为在这个卧室里边,就是说自己是公车上书老者。上书高潮的掀起始于康有为,让梁启超鼓动广东的举人之后,湖南举人响应了那康梁。
后来,又进一步联络大批的朝中官员,最终才有了18省举人八份联名上书这个结果。但是也有人指出,这不是事实。康有为和康党日后写了大量关于公车上书的文章。
但对自己当年如何具体鼓动各省的举人如何联络?朝中官员具体联络了哪些人?都没有说明。所以有人说这事儿是夸大的。而且这次上书里边广东举人有80多人签名,梁启超是领衔康门弟子麦孟华签名在第五位,文中未提及相关内容。
康有为本人没有签名,而且康门弟子在1895年夏天运作出版了《公车上书》书后,这个署名是哈哎时老人未还。 但是大家猜可能这是梁启超序文是没有提及康梁是公车上书的领导者。
所以,关于这个事情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论的,什么结果也没有说不清。我们能说的1895年到底有没有《公车上书》,好多人都说没这事儿编的。 是当年2月17号到4月21号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反对和谈参与人数超过2000余人次,其中各省的封疆大吏过半都参与其中,就反对和谈。
另外,京城的翰林苑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诸部官员都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至于康有为在松筠庵组织的那次签名,可能确实是没能成为上书,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力。所以关于公车上书就是政治高层发动的很多,这个是在京的官员组织操作,各省公车参加的公车上书,这是有的。
还有一个是康有为在那个卧室里边讲的公车上书,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个公车上书可能大家了解的不多,但是现在根据史料看应该是有的。至于第二个是大家了解最多,因为康有为在卧室里讲得很详细,但到底有没有?现在学者们已经开始争论了,历史真是挺有意思。
(作者:剧柏含 系国家二级作家 高级书画师 高级政工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