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既连接着平安,更连接着和谐。去年以来,重庆市公安局北碚区分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聚焦久调未决、疑难复杂、恶化升级等矛盾纠纷调解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在北碚区分局朝阳派出所创新打造以公安为主的“小廖来调”工作队,与人民法院、司法、信访等多个部门联动,立足所内、辐射全区,开展重点矛盾纠纷巡回攻坚化解工作。自成立以来,工作队已成功化解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110余起,切实将矛盾纠纷消解于萌芽、化解在一线。
专业领航 从一人调解到团队作战
“小廖”名叫廖禄茂,是一名从法学专业毕业的辅警。凭借扎实的法律功底和耐心、真心、细心、热心的“四心工作法”,他迅速成为调解能手。两年多来,他累计为群众普法解惑8500余次,被200余名群众邀请主持调解,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80余起。
基层矛盾复杂多样,只有凝聚起团队力量,才能将调解服务工作做得更好。2024年,北碚区分局联合区司法局,以廖禄茂为队长,组建了一支由7名政治素质好、法律业务娴熟、群众工作能力强的青年辅警、2名擅长调解情感与劳动争议的乡贤、1名优秀基层法律工作者组成的专业调解团队,并聘请5名资深律师作为法律顾问提供强有力的智库支持。工作队以“驻点朝阳+巡回全区”的方式开展调解工作,向全区辐射拓展朝阳派出所的三方排查机制、三色预警机制、三级调处机制“三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法,推动矛盾纠纷早、小、快闭环处置到位。
工作队不定期开展案例检视复盘,帮助团队成员运用情、理、法分层沟通技巧化解复杂矛盾纠纷。为强化队伍的专业性,北碚区公安分局与区司法局签订“一带一”传帮带协议,由法律顾问对辅警队员开展“一对一”帮扶。此外,公安局、法院、司法局组成的督导组定期对调解流程进行复盘,确保每起案件处理规范、高效、精准。这支以青年辅警为骨干的调解队伍,逐渐成长为既能啃硬骨头又懂情感共鸣的调解生力军。
机制创优 从小调解到大平安
去年12月,北碚区分局蔡家派出所接到一起报警,当事人王某在公司爬梯子时滑落摔倒,其家属与单位就赔偿数额问题争执不下,数次调解无果。工作队会同蔡家派出所,联合区应急管理局、蔡家街道办等单位开展多跨协同大联调,帮助当事人算好法律账、经济账、人情账,客观公正分析责任和义务,并引入法律工作者参加教育和劝导,最终促成双方签订协议并履行赔偿款。
“小廖来调”工作队打破部门壁垒,针对调解协议履行难的问题,工作队引入司法确认机制,通过公安、司法、人民法院设立的诉调对接工作站,为调解协议成功履行赋予法律强制力。为了解履行情况,防止矛盾再次激化,巩固调解结果,达到定分止争、息事宁人的目的,工作队建立调后定期回访制度,做实闭环管理,实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
自巡回攻坚调解工作开展以来,“小廖来调”工作队已走出朝阳派出所,帮助辖区内相关镇街、部门、学校成功化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久调未决案件15起,使可能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通过高质量的调解,在早期得到化解,有效避免矛盾升级及恶性案事件发生,减少当事人信访投诉,极大提高了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科技赋能 从线下跑腿到线上智治
去年以来,北碚区分局对矛盾纠纷数据进行统一研判、赋码管理,针对不同主体和调解应用场景,提供多跨协同调解、全流程监督跟踪服务,实现矛盾纠纷事项“一事一码”“一键预警”“一体推进”工作闭环,探索出一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矛盾纠纷调处新途径。
据了解,工作队将调解从线下延伸至线上,依托重庆法治在线平台,对接受的矛盾纠纷诉求,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开展线上调解。全体队员开通重庆法院纠纷易解平台权限,对调解成功但有申请司法确认需求的单位和群众及时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去年以来,工作队利用系统高效开展线上调解90余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达成协议案件履行金额达400万元,为群众节约诉讼成本约40万元。
(人民公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