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非风非幡
六祖因风飏刹幡,有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曾未契理。
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悚然。
无门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不是心动,甚处见祖师?若向者里见得亲切,方知二僧买铁得金。祖师忍俊不禁,一场漏逗。
颂曰:风幡心动,一状领过,只知开口,不觉话堕。
一
六祖惠能因见风吹动寺中幡旗,有两位僧人对此争论。一位说:“是幡在动。”另一位说:“是风在动。”两人反复辩论却始终未触及真理。六祖见状,一语道破:“既非风动,也非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两位僧人闻言顿感震撼。
无门慧开禅师对此评道:若执著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也不是心动”,又该如何领会祖师的深意?只有真正透彻这层道理,才明白两位僧人看似争论无谓之事(买铁),实则被祖师点拨后触及核心智慧(得金)。而六祖的回应看似忍俊不禁的调侃,实则是用机锋揭示真相——这场争论看似激烈,却因陷于言语概念而落入了逻辑陷阱。
颂:风动、幡动、心动的争论,本质上是一回事;人们只顾开口争辩是非,却未察觉言语本身的局限性,最终反而被语言困住,背离了真理 。
二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这一则公案,涉及一大事因缘,六祖经过开悟,悟后起修的夯实后,第一次出来弘法,这一出场,砸了人家印宗法师的场子,印宗有眼力有格局有慧根,成就了慧能的开场,也成就了自己的法身慧命。
风动幡动争不休,
争不休,烦恼众生使人愁
使人愁,心动弘法遍九州
遍九州,一盏心灯照心头
法性寺最初为西汉南越王赵建德的故宅,三国时期吴国名士虞翻谪居于此并讲学,后其家人将宅邸改建为寺院,初名“制止寺” 。东晋时期,罽宾国高僧昙摩耶舍在此译经传教,改称“王园寺”;唐代贞观年间更名为“乾明法性寺”,简称“法性寺”,此时寺院成为禅宗发展的重要场所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定名“光孝寺”并沿用至今 。
禅宗圣地地位唐代仪凤元年(676年),禅宗六祖慧能在此剃度出家,并留下著名的“风幡之辩”公案。当时僧人争论“风吹幡动”的禅机,慧能以“仁者心动”点破执念,由此得印宗法师认可并受戒,标志着南宗禅法的确立 。寺内现存瘗发塔,即为纪念慧能剃度埋发而建,塔高7.8米,八角七层,是唐代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 。
三
争个输赢,争个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争个话语权,等等相争,不就是这个世界冲突的根源吗?仁者心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一念,带来的是这个世界的平和与和平。
六祖以“仁者心动”消解了风幡的物性之争,直指现象背后的认知本质。二僧的争论表面是物理现象的辨析,实则是心对外境的“分别念”投射——将一体世界割裂为主客、是非、对错的碎片 。现代社会的冲突亦复如是:国际争端中的意识形态对立、职场竞争中的零和博弈、人际矛盾中的立场固化,本质皆是“心动”引发的认知陷阱。
例如,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效应”揭示,意识参与会改变物理系统的状态 ;心理学中的“确认偏误”亦表明,人们倾向于选择性接受符合自我认知的信息。这些科学发现与六祖的智慧形成跨时空呼应:当心执着于“我见”,世界便被切割为对立阵营,冲突由此滋生。
解决冲突的路径,六祖也给我们了,那就是回归心性本净的“无念无相”。《六祖坛经 》提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并非停止思考,而是超越妄念牵引,如明镜映物而不染尘埃。正如乔布斯禅修后以“正念”革新科技美学,将纷扰化为创造能量 。无相,破除对表象的执着,直抵本质。王阳明观花时“心外无物”的体悟,与六祖“心动说”同出一辙——当管理者超越短期利益(相),回归核心价值观(体),便能化解焦虑,作出长远决策 。无住,心不滞留于过去未来,在变动中保持灵动。
执着于“我对你错”的争论,会引发嗔恨、攻击与暴力循环。历史上宗教战争、种族歧视皆源于此。若能以“众生皆具佛性”的平等心看待差异,冲突便转化为对话的契机。《坛经 》言“佛性常清净”,人人本具觉悟潜能。当个体从“争胜”转向“共善”,社会便如百川归海,汇聚成和谐的整体 。
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常被“风动”(舆论浪潮)与“幡动”(现象更迭)裹挟,陷入焦虑与对立。六祖的智慧提供破局之道:面对网络谣言与情绪煽动,需以“明镜本清净”的觉知,保持理性判断 。企业谈判中,跳出“利益争夺”框架,探索共赢方案;家庭矛盾里,以“不见世间过”的包容消解对立 。
风幡未动,心动不息;世界纷争,念转即平。六祖的“仁者心动”绝非否定客观规律,而是呼唤人类以觉醒之心超越二元对立,将冲突的“修罗场”转化为共善的“菩提树”。当每一个体从“争”走向“觉”,从“执”迈向“舍”,便能在心田播下和平的种子——此即《坛经》“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四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六祖面对“风动”与“幡动”的争论,以“仁者心动”截断二元对立。此说并非否定物理运动,而是直指现象认知的底层逻辑——心念的分别赋予现象以意义 。王阳明的“南镇观花”则通过“寂”与“明白”的辩证,将这一逻辑具象化:
先是未观花时“同归于寂”,花树虽物理存在,但未进入主体感知场域时,其颜色、形态等审美属性处于未被激活的“潜在状态”,如同量子叠加态未被观测坍缩前的混沌 。
观花时“颜色明白”,当心念聚焦于花树,主体意识与客体发生交互,花的审美意义、生命意蕴才在意识中涌现。如海德格尔所言“此在”的敞开,世界因人的参与而澄明 。
此过程与“风幡之争”的消解同理,风幡的运动是物理事实,但其作为“现象”被感知、被赋予意义的过程,必以心念为媒介。
六祖破除风幡二元对立的深层意图,在于揭示“心物同构”的实相。王阳明则通过“花不在心外”的论断,将这一思想推向更精微的哲学建构:主客体是相互成全的,花树的颜色“明白”并非纯主观臆造,而是心(主体)与花(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现象学强调的“意向性结构”,客体需在主体意向中显现,但意向本身亦受客体牵引 。
当友人质疑花树“自开自落”与心无关时,王阳明实则指出:花作为纯粹物理存在(山中花)与作为意义载体(心中花)是不同层级的实在。前者是寂然的自在之物,后者是心物交互的共兴产物 。这与禅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观照异曲同工,皆强调现象即本体的圆融。
风幡之争的二僧执着于现象判断的对错,恰如王阳明友人固守主客二分的认知框架,其本质皆是“我执”引发的虚妄分别。友人将“花树自开自落”视为绝对客观,实则忽略了“观察者效应”——任何现象描述都隐含认知主体的立场。如量子力学中观察行为对系统的扰动,认知本身即参与实在的建构 。
六祖以“心动”消弭争论,王阳明以“同寂”破除对立,皆指向“无念无住”的觉悟境界。当主体超越“我是你非”的执着,风幡之动可化为生机流动的禅悦,花开花落可成为天人合一的证悟 。现代冲突调解中的“非暴力沟通”原则,正暗合此理——将立场之争转化为需求对话,恰似将“风幡动”转化为“心动觉”。
六祖“心动说”要求学人直下承当,于争论起时反观自心。这种“言语道断”的机锋,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论相通:真知必含行动,觉悟需在事上磨 。
王阳明以“观花”为工夫载体,强调“致良知”不是静态观想,而是动态的感应过程。当主体以澄明之心观照万物,既能见花之颜色明白(现象认知),亦能体察“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本体洞见) 。这种即现象即本体的思维,与禅宗“平常心是道”的生活禅一脉相承。
南镇观花与风幡公案,共同映照出心物关系的玄妙之境。六祖破斥“风幡动”的分别见,王阳明解构“花自落”的主客执,皆在启示:世界本无纷争,唯因心动而生差别;冲突本可化解,只需一念转回良知。
五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不是心动,甚处见祖师?”
风幡之动本是物理事实,但二僧陷入“风动”“幡动”的二元对立,恰如世人执着于现象层面的“对错”分别。若学人将“心动”理解为单纯的心理活动,则仍堕入“能所对立”的陷阱。无门再以“不是心动”破除对心相的执着,暗示须超越主客二元的认知框架。
“甚处见祖师?”将参究引向超绝言诠的终极追问——破除风、幡、心三重执着后,真正的禅机不在外求祖师踪迹,而在当下自心的澄明觉性。
“若向者里见得亲切,方知二僧买铁得金”
二僧看似愚痴争论(买铁),实则因六祖点拨而触及心性实相(得金)。表面争论是“铁”,背后开启的觉悟契机是“金”。若能于“不是风幡心动”处体认无分别智,则知六祖看似“漏逗”(疏漏戏言)的机锋,实为直指本心的黄金教法。正如《法华经》所言:“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祖师忍俊不禁,一场漏逗”
六祖以“心动”截断妄念,看似随意应答(忍俊不禁),实为“应病与药”的权巧施设。学人若执着于“漏逗”表象,则如《中论》所破“空亦复空”;若能透过戏言见本性,则知“一切声音皆是陀罗尼”的圆融境界。
颂曰:“风幡心动,一状领过,只知开口,不觉话堕”
将风动、幡动、心动三见“一并领罪”,喻示须超越一切概念分别。正如龙树菩萨所言:“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言语道断处,正是悟道机。学人若停留于“开口”论辩(如二僧之争),则必然“堕入”语言陷阱。先破现象执着(风幡),次破心识妄动(心动),终破空性概念(不是心动)。将“买铁得金”转化为参究动力,最终须如赵州“吃茶去”般回归生活实相,在“话堕”处见证“山河大地是如来”的本地风光。
此公案的精髓,在于引导学人从“争辩现象”转向“觉悟心性”,正如《坛经》所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能于此机锋下“悬崖撒手”,方知无门之“无”字关隘,原是通达十方三世的解脱门。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