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中有不少带有“胶东”元素的故事,此前陆续给大家介绍过一些,本文的话题也与此有关。这则故事具体与胶东半岛北部的招远县有关,其题目为“鲁公女”。
这则故事的篇幅不长,大体经过是:招远有位名叫张于旦的书生,有一次他在偶遇本县知县“鲁公”的女儿外出打猎。对方正值妙龄而又英姿飒爽,令张生为之倾倒,从而日夜思慕。但可惜的是,这位女儿不久后突然染病骤逝。“鲁公”在异乡为官,因路途遥远,就暂时将女儿的棺木放置在招远当地的一座寺庙中。而张生恰好就在这座寺中读书,他不忘旧情,每日都前来灵前祭奠。在其诚心的感动下,该女子的魂魄化作人形与张生相见,双方打破阴阳间隔私定终身。数年后,女子魂魄得到重新投胎机会,分别之际,两人又做“十五年之约”。过了十五年,张生按照约定地点前去寻找,果然在某户人家中找到了一位年方十五岁并且有前世记忆的少女。经过一番周折,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同归招远县居住。
前已言道,《聊斋志异》虽然有大量神鬼怪诞的情节,但地点和人物往往有着现实的原型。比如,故事“王六郎”中也曾提到过招远县,具体为“坞镇土地庙”,其原型就是现招远市坞党村附近的土地庙。因此,笔者读罢“鲁公女”之后,也对文中提到的相应人物产生兴趣。
张是大姓,且按照故事所说,张于旦本人并无突出功名(注:他曾想去参加乡试,但鲁公女预言他福薄不能考中,他便依言放弃),因此其人物原型暂时难以确定。但故事中的“鲁公”有招远县知县的特殊身份,相对就容易缩小查找范围。
考虑道蒲松龄生活在清朝之初,故事原型的“鲁公”应当是在更早之前担任招远知县。而查询清代两个版本的《招远县志》可以发现,符合相应时间要求并且姓鲁的知县只有一位,那就是明嘉靖年间任职的“鲁机”。
可惜的是,《招远县志》对鲁机的记载极为简略,只称:“鲁机,嘉靖二十七年任。”甚至连他的籍贯和功名出身都没有提及,无法与聊斋志异进行详细比对(注:聊斋志异记载鲁公为三韩人。)
虽然无法下肯定的结论,但因聊斋志异之“鲁公”而知明代招远知县“鲁机”,亦可谓读书的知识收获了,故简做笔记,与诸君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