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远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走出过无数心怀梦想的儿女。他们或扎根乡土耕耘,或远走他乡闯荡,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人生的华章。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从招远小山村出发,历经时代变迁,最终成为著名翻译家和教育家的游子——‌陈殿兴‌的故事。


陈殿兴,山东招远人,19
28年出生,
1947年入哈尔滨外专学俄语,1949年留校任教。
1950年到沈阳,参与创办沈阳俄专。1958年随沈阳俄专并入辽宁大学外语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著名文学翻译家和外语教育家。
曾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辽宁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俄语教学》杂志编委等。1990年退休。
2020年12月20日在美国加州圣迭戈家中辞世,享年九十二岁。


翻译家陈殿兴

陈殿兴1928年生于招远县一个普通山村。他的祖父是典型的山东农民,因早年生计艰难,只身闯关东,在东北边境绥芬河经营起小杂货铺。1939年,11岁的陈殿兴被祖父带到东北,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这个招远少年的离乡,既是旧时代山东人“闯关东”求生的缩影,也为他日后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初到东北,陈殿兴虽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顿险些辍学当学徒。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抓住一切机会自学,从铁路职员到贮木场工人,始终未放弃求学之志。1947年,他考入哈尔滨外专学习俄语,从此与翻译结缘。‌


陈殿兴的翻译生涯堪称传奇:

他的翻译作品主要有:匈牙利作家纳吉·山陀尔的长篇小说《和解》、苏联作家柯切托夫的长篇小说《茹尔宾一家》、库茨涅佐娃的《尤利乌斯·伏契克》、列宁的遗孀克鲁普斯卡娅撰写的《列宁回忆录》(合译)、恰科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未婚妻》(合译)以及《遥远的星光》、果戈里的《死农奴》等。

他所撰写的译学论文主要有:《信达雅与翻译准确性的标准》、《论俄译汉中的句式选择》、《瞿秋白翻译艺术初探》、《俄译汉中词的翻译方法概说》以及《略论满涛的翻译艺术》。

他提出“直译意译结合”的翻译思想,认为翻译与创作是有区别的。他在《信达雅与翻译准确性的标准》一文中指出:“翻译应该使不懂原文的读者(或听者)确切地了解原作(或讲话的内容),而不是表达译者的思想。自己写文章,用词造句可以随自己的便,翻译时在一般情况下,却不能不以原文为根据。……翻译必须复制原文的一切特点。别林斯基说:‘如果原作中有缺点的话,也必须把缺点

忠实地传达出来。这种翻译的目的是尽可能的代替原文,使那些由于不懂语言而不能阅读它的人有可能欣赏它和评论它。’”

作为辽宁大学外语系主任,他培养了大批翻译人才,将毕生经验凝练成教学实践。他曾说过:“翻译作品最好是翻译经典和名著,那些末流小作家的东西翻译的意义不大,还会耗去你大量时间和精力。”

‌从招远山村的私塾启蒙,到成为享誉译坛的大家,陈殿兴用半个世纪的耕耘,让世界听见了中国翻译的声音。‌

招远游子,何以骄傲?‌

陈殿兴的故事,是万千招远游子的缩影。

‌他们带着“闯关东”的勇气出走,以山东人的坚韧在他乡扎根,最终用成就照亮了故乡的名片。‌今天的招远,依然有许多人奔赴四海,在不同领域拼搏奋斗。而陈殿兴的传奇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只要心怀赤诚与执着,每一位游子都有可能成为照亮时代的星辰。

您身边是否也有这样在外奋斗的招远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他们的故事,一起为招远游子点赞!

生活在招远,关注我们就够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