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昭安
古代县令(宋朝以后称知县),被戏称为“七品芝麻官”。然而他们中有不少人虽然官阶不高,却很有智慧,而且勇于担当,具有安邦利民的胸怀,体恤民情,关心民生,造福一方,为百姓所拥戴和点赞。
1、改种茶为种桑
宋朝张咏当湖北崇阳县令时,当地人以种茶为业。张咏到任,让老百姓把茶树都拔了,改种桑树养蚕。老百姓怨声载道,都说新来的知县是个“二百五”。“茶是我们崇阳县的特产、招牌,我们世世代代以种茶为业,你怎么拔了我们的茶树,改种桑树?你还让不让我们活?”张咏耐心地解释说:“种茶的利润太大,朝廷必然会对咱们这里征收重税,百姓负担会太重,到时候就来不及了。”结果,周围的县依然种茶,只有崇阳改种桑树。
果然,如张咏所言。次年朝廷“以茶利厚”,以茶课数县重税。只有崇阳县税最轻,而崇阳的桑树也长成了,一年养蚕能收获百万匹绸绢。老百姓因而致富,非常感谢张咏,还给他修了庙。
2、砍梨树拒进贡
明朝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在永嘉当县令。永嘉出产一种梨子,味道非常好,有人从永嘉带梨给朝廷的宦官。宦官品尝后,觉得味道太好了,又推荐给皇帝。皇帝尝后也连说好吃。于是朝廷就下令,永嘉县年年进贡这种梨。
文林拿到通知,愤怒地说:“梨能给百姓带来多少好处?如果进贡梨子成为永例,永嘉百姓就要世代受穷遭殃。”他让百姓把梨树砍光。宦官知道后震怒,欲加罪文林。后来,还是朝中正直的官员求情,才使文林免了一场灾祸。而永嘉的梨,从此不再进贡。 3、大堂收蝗
清朝时,董天工刚到河北香河县当县令,就碰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稻子快给啃光了,庄稼没有收成,怎么办呢?董天工坐卧不安。他换上便服来到乡间,见老百姓有的烧香祈祷,有的拖儿带女去逃荒。
他当机立断,拿出自己的俸禄和部分家财,又变卖了夫人的头饰和手镯,然后命公差四处张贴告示,叫老百姓去捉蝗虫,送到县衙大堂来换银子。消息一传开,十里八乡的老百姓连夜打着灯笼火把去田里捉蝗虫,然后送上大堂按升论斗换银子。
没过多久,全县的蝗虫都被捉光了,香河县灾年变成了丰年。百姓们联名向朝廷为董大人请功。皇上一看董天工有这等才气,便将他调往江南池州当知府去了。董天工要走了,香河的百姓依依不舍,十里长街夹道相送,把董天工送了好远好远。
3、亲自拉纤
唐朝时,益昌县令何易于忽然接到上司崔朴的急信,说他和朋友要坐船来游览春景,命县里派几个民夫为他的船拉纤。时值春耕,农夫们一人当几人用都忙不过来,哪抽得出人手来?何易于感到很为难。无可奈何,想了个办法。
那天,崔朴坐船到了益昌县,觉得船走得很慢,才发现岸上只有一个民夫拉纤。他问手下人:“拉纤的民夫都上哪儿去了?”回答说:“到了益昌县,民夫换班了。益昌县只派了一个民夫来。”
崔朴一听大怒,叫来民夫,刚要责骂,一瞧,原来那民夫正是县令何易于。他吃惊地问:“你为何自己来拉纤:”何易于说:“大人来游山玩水,本来应该多派人来给您拉纤。可是现在正春耕大忙,没有闲人,只有我能抽出点时间,所以只好自己来了。”
崔朴一听,羞愧难当,赶忙掉转船头,溜回去了。何易于的做法实在是聪明极了。
4、买饭平叛
南宋嘉熙年间,江西一带山民造反,身为吉州万安县令的黄炳,调集大批人马,严加守备。
一天黎明前,探报来说,叛军即将杀到。黄炳立即派巡尉率兵迎敌。巡尉问道:“士兵还没吃饭怎么打仗?”黄炳胸有成竹地说:“你们尽管出发,早饭随后送到。”
黄炳并没有开“空头支票”,他立刻带上一些差役,抬着木桶,沿着街市挨家挨户叫道:“知县老爷买饭来啦!”当时,城内居民都在做早饭,听说知县带人来买饭,便赶紧将刚烧好的饭端出来。黄炳命手下付足饭钱,将热气腾腾的米饭装进木桶抬走。
这样,士兵们既吃饱了肚子,又没耽误进军,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个县令黄炳的买饭之举,妙就妙在利用别人的力量获得成功。
5、迂回解难
清朝康熙年间,邺城县令奉旨修堤,动员堤边百姓搬迁。告示一出,饱受水患的百姓无不欢呼雀跃,只有一户做豆腐的不仅不喜,反而拒不搬迁,当起了“钉子户”。
正当县令为此一筹莫展时,有人来报,说修堤的工匠已来了不少,问县令按什么标准准备饭菜。县令一听,计上心来,说:“修堤辛苦,千万要保证工匠们吃饱吃好,尤其是这豆腐,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价格又便宜,因此要多多购买。”
从那以后,县令还不时到后厨出主意,变着花样给工匠们做豆腐,而且他点明要去河堤“钉子户”家采办豆腐。如此一来,豆腐的消耗非常大,自然原料也得多准备,堆放原料和成品就成了问题。老板不得不寻找更大的作坊。
正当老板发愁的时候,县令忽然登门,说是县衙后有一空地,可以卖给他扩大作坊。豆腐店老板因为这些天买卖兴隆,赚了不少,几两银子自然不在话下,当即将豆腐店按照官家修堤拆迁补偿标准折算成银两,又加了几十两银子,举家搬迁了。这邺城县令迂回解难的智慧确实值得点赞。
6、巧戏盐商帮小贩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贩私盐的小贩扭送到县衙门,要求县令郑板桥重处。
郑板桥为官一向很清正,特别同情平民百姓。他一见那个小贩是个可怜的穷人,顿生怜悯之心。于是,他想戏弄一下这个一向哄抬盐价、利用官商的牌子坑害百姓的不良盐商。他对盐商说:“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那盐商笑眯眯地答应了。
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是个著名的大画家,许多人都想看到他的画。那位小贩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来了许多人前来观画,整个县城都轰动了。观画的人蜂拥而至,把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一点生意也做不成了。盐商只好到县衙去哀求郑板桥把那个小贩给放了。
【作者简介】曾昭安,湖南省洞口县文旅广体局退休干部,文学、文史爱好者,码字笔耕近半个世纪,小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