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什么重视劳动教育?什么是劳动教育?如何推进劳动教育?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从中外著名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关于劳动教育的真知灼见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
毛泽东( 1958 年 8 月)
一
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人定胜天,屈原的批判君恶,司马迁的颂扬反抗,王充、范缜、柳宗元、张载、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论,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的民主文学,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诸人情况不同,许多人并无教育专著,然而上举那些,不能不影响对人民的教育,谈中国教育史,应当提到他们。但是就教育史的主要侧面说来,几千年来的教育,确是剥削阶级手中的工具,而社会主义教育乃是工人阶级手中的工具。
二
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这种发展要是健全的。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这二者同智育是连结一道的。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总结以上所说,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
(这是毛泽东在审阅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文教小组组长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时加写的两段文字。)
列宁的劳动教育观
列宁认为,推进劳动观教育,使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观,进而能够科学认识和看待劳动,是有效推进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前提。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围绕如何强化正确劳动观教育问题展开了集中阐发,主要提出了两点认识。一方面,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列宁认为,广大青年“只有在与工农的共同劳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他不仅将“有文化”“善于劳动”作为入团青年的基本要求,呼吁共青团必须把自己的教育、训练和培养同工农劳动结合起来,还将在每个乡村和城市里,青年每天都实际完成共同劳动中的某种任务,哪怕是最微小、最平常的任务视为保证共产主义建设成功的重要环节,甚至提出了组织青年队经常到各家各户去,协助搞卫生工作或分配食物等劳动实践主张,认为只有当每个青年都去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或利用每个近郊菜园来帮助居民的时候,“人民就不会用从前的眼光来看待劳动了”,意在通过具体的、微观的劳动实践培育青年热爱劳动、躬身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主义劳动习惯和意识,助推劳动教育进程。另一方面,强化教师作用。在列宁那里,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主角,能否树立和认同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理念直接关切广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及劳动教育实践能否有效推进。
据此,他不仅倡议“新教育学的任务是要把教师活动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联系起来”,还提出作为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教师大军应该向自己提出巨大的教育任务,而且首先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的主张。列宁强调,教师不仅应该“使生活和知识摆脱对资本的从属,摆脱资产阶级的枷锁”,还“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狭窄的教师活动的圈子里”,而“应该和一切战斗着的劳动群众打成一片”,意在通过强化教师在正确劳动观教育实践中的示范、引导和教化作用,推进劳动教育发展。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年第11期 《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贺敬垒 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观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功能,强调劳动教育对于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德育方面,劳动教育对于工人阶级而言是一种“最必要的抗毒素”,有利于防止和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毒。马克思在1866年致弗朗斯瓦·拉法格的信中写道:“幸好工人群众是不可能被腐蚀的。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资产阶级作为一个腐朽没落的阶级,整天贪图享乐、穷奢极欲,因其靠榨取和剥削他人的劳动成果过活,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精神世界极度匮乏和缺失;而工人阶级在“日常生活斗争中从成年人那里”受到最直接、最生动的劳动教育,通过劳动创造人生价值,对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从而保留着劳动者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其次,在智育方面,劳动教育能够促使受教育者在掌握客观规律和牢固知识的基础上,发挥自由自觉的劳动潜能。劳动的科学性要求劳动教育要注重培养劳动能力尤其是对于技术的运用能力,马克思指出:“对于正在成长的人来说,这个直接生产过程同时就是训练,而对于头脑里具有积累起来的社会知识的成年人来说,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运用,实验科学,有物质创造力的和对象化中的科学。”资本主义的技术培训使人成为机器的附庸,“训练工人从小就学会使自己的动作适应自动机的划一的连续的运动”;而社会主义的技术教育让无产阶级的少年儿童整体认识机器装置,有能力自主操纵机器大生产,进而发挥人自由自觉的劳动潜能创造新的工艺品。
再次,在体育方面,有计划的、适当的体力劳动能够提高身体运动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和谐。为了维持生存,劳动者必须调动身体器官参与生产劳动,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着他自身的自然,“人的双手、五官和大脑等身心都在不断复杂起来的劳动物相化进程中得到磨炼和进化,从而无形中塑形为更强壮的主体实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不利于身心健康,“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夺去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而社会主义劳动作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和身体锻炼的有效途径,在提升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在美育方面,劳动教育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与创造美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将美与美感作为现实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认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性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运用五官感觉过程中经由社会历史实践形成的产物。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3年第3期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教育思想探析》 吴潜涛 陈好敏 文)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真正的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应该拥有丰富和高尚的精神世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具备过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他认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并强调“真正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与最先进的世界观——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思想与追求,是与人类的职能、美感、情感的财富与成果息息相关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要有一种精神——人的精神,这种人的精神会在对待他人和自己本人的态度上,会在分明爱憎,在善于看到理想并为之奋斗方面表现出来。”
梳理归纳苏霍姆林斯基对于“真正的人”的阐释,“真正的人”的内涵主要包括:有自尊,珍惜自己的荣誉和名声,追求道德的完美;有丰富的智力与创造才能,有发展自己智慧的强烈意愿;有对美的追求,能够积极地发现美、创造美;热爱劳动,对劳动怀以崇高敬意;有健壮的体魄。人能够成为人,究其根本是摆脱动物性而向人性方向发展,劳动是面向人的精神成长的实践活动,帮助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人来到世上,是劳动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且劳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每个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显示自己是一个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参加者、一个对邪恶深恶痛绝的人、一个公民和祖国的捍卫者、一个为别人创造幸福的人、一个成了家的人、一个母亲的儿子、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集体主义者、最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综上所述,“真正的人”是具有良好的公民品格、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综合能力、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培养“真正的人”的三重逻辑与时代价值》 孙丹 徐辉 文)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于其生活教育理论之中,要准确理解其劳动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就需要细致剖析其生活教育理论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价值和意蕴。
1.“生活即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内涵
“生活即教育”肯定了生活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凡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对象被学习,都可以让人们学到知识。“生活教育理论”具有三层涵义:一是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二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三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就第一个层次而言,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生活,就在接受教育,生活和教育密不可分,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生活的范围就是教育的范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劳动实践,就会过劳动生活,就可以受到劳动知识、技能、观念的教育。就第二个层次而言,陶行知反对脱离实际生活的空洞的知识教育,主张教育要服务于生产生活之需要,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发展需要而进行教育。就第三个层次而言,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反过来,接受劳动教育又可以帮助人过有价值的劳动生活,从而改进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概言之,生活的教育价值实现离不开生活中的劳动内容及其要素,需要充分彰显生活的实践性、发展性和教育性。
2.“社会即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内涵
“社会即学校”拓展了学生的实践场域。陶行知以鸟笼作比喻,指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把小鸟笼变成大鸟笼,其本质上仍然是鸟笼。如果把“学校即社会”改成“社会即学校”,就可以破除笼子对鸟儿的拘囿,归还鸟儿的自由世界。“小先生制”最初主要用于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以充实教育力量,实现普及教育的目标。在实践中,“小先生制”发挥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效用,“即知即传”实现了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知识传递的目标。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的“艺友制”,使教者与学者以平等的身份、坦诚的态度相处,使劳力者劳心,使劳心者劳力,使劳心与劳力相结合,从而达成共谋事业发展、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的目标。“工学团”秉承“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理念,将做工、学习和生存联系起来,彰显了劳动对于生活的价值。在“社会即学校”的引领下,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知识,获得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经验,内化劳动观念。
3.“教学做合一”中的劳动教育内涵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内涵加以阐释:事的做法决定学法,学法决定教法;对于事而言是如何做,对于自我而言是如何学,对于他人而言是如何教;所谓教育,就是教人如何学,教人如何做事。所以,如何做事成了如何学的中心,也就成了如何教的中心。做是联系教与学的纽带,也是教与学的旨归,又是检验教与学有效性的尺度。“教学做合一”旨在人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致力于整合劳动知识与劳动能力,统一知识与实践。秉持“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陶行知倡导实验乡村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要源于全部的生活,课程约略划分为五大类别的教学做。师范学院第一院的全部事务都由学生去做,文牍、会计、庶务、烧饭、种菜,都要学生轮流学习。学校有田园供师生耕种,有荒山供师生造林,有经费供师生自造茅屋居住。实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教学做合一”的做法,生动诠释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劳动能力,内化劳动知识,形成劳动经验,成为具有文化素养的劳动者。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8期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 唐海涛 张立昌 文)
如果你兴趣参与支持乡村教育,
或者对乡村教育发展状况好奇,
但不知该如何了解和入手。
如果你曾梦想
有一天能站在儿时向往的讲台,
去收获一群山村熊孩子的爱,
但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或途径,
或者是对自己的能力还没有信心,
或者……
现在机会来了,
乡村教育(支教、助学)通识教育成长营
在这里为你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