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 年,俄国大地爆发了举世瞩目的十月革命,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红色社会主义政权 —— 苏俄应运而生。1922 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成立,一个崭新的国家以独特的姿态登上了世界舞台。
彼时,苏联面临着西方国家的重重包围,然而,它却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奇迹 —— 快速实现工业化。欧洲国家历经数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苏联仅仅花费了 10 年时间便迎头赶上,甚至让自身的工业产值超越了欧洲所有国家。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究竟采取了哪些非凡举措,在短短 10 年里完成了如此艰难的工业化积累呢?
一、农业政策:奠定工业化基石
斯大林上台伊始,苏联在农业领域继续推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这一政策影响下,苏联农村普遍呈现出相对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农民能够将农产品自由地送到集市交易,私人资本也得以涉足农村市场。然而,新经济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苏联经济,但苏联的重工业布局几乎一片空白。毕竟,沙皇俄国本就是一个工业远落后于西方的国家,日俄战争中俄国军队的惨败便是明证。为防止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重蹈覆辙,斯大林果断将列宁设想的 “国家工业化” 提上日程。
1927 年,斯大林启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在此之前,由于列宁时期主要任务是击退敌人进攻与恢复经济,并未全面开展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随着苏联经济逐渐摆脱一战阴霾,农业集体化成为了工业化的先声。
苏联是一个真正地大物博的国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为其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苏联运用了一种经济学概念 ——“剪刀差”。所谓 “剪刀差”,是指在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通过这种方式,苏联将农业创造的部分价值转移到工业领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经过苏联民众的不懈努力,农业集体化与农业机械化全面实现。这一变革对重工业发展意义深远:一方面,农业集体化为机械化创造了条件,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出的农村劳动力得以涌入工厂,壮大了工人队伍;另一方面,农业集体化有利于余粮征集,余粮不仅保障了工业化建设的顺利推进,还为国家赚取了外汇。同时,苏联重工业生产的农业机械又投入农村,进一步提升了粮食产量,形成了 “农村支援工业,工业反哺农业” 的良性循环。
当然,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如强迫农民加入合作社等偏 “左” 的情况,进而引发了 “乌克兰饥荒危机”。但不可否认,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农业保障,助力苏联在短短 10 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工业强国。其过程中的错误做法,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敲响了警钟。
二、外交突破:引进技术促发展
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苏联国内工业技术积累与人才培养近乎空白。为加速国家工业化,斯大林打破意识形态对立,积极改善外交环境。1933 年,苏联与美国恢复正常外交关系便是重要举措。
当时,正值一战结束后,美国经济陷入停滞,大量的技术和资本急切需要寻找新的市场以实现增值。美国资本之所以会进入苏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市场需求驱动:一战后,美国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境。传统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此时,苏联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新兴国家,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美国资本看到了在苏联开拓新市场,获取新利润增长点的可能性。例如,苏联对各类工业制成品的需求,从基础的生产设备到日常生活用品,为美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前景。
资源吸引:苏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美国资本对这些资源觊觎已久。苏联以低廉的矿产资源作为交换条件,对美国资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与苏联的合作,美国企业能够确保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政治环境变化:20 世纪 30 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部分美国政治家和企业家意识到,与苏联开展经济合作有助于稳定国际局势,同时也能为美国带来经济利益。此外,美国国内对于经济合作的态度也逐渐转变,一些商业团体积极推动与苏联的贸易往来,认为这是解决国内经济困境的有效途径。
经济利益考量:苏联政府为吸引外资,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给予美国企业在苏联的经营权、税收减免等。这些优惠政策使得美国资本在苏联投资的风险降低,预期收益增加。从商业角度看,这是极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苏联丰富的矿产资源足够支付从国外引入成熟技术的成本,这使得苏联能够以资源为依托,巧妙地利用这一契机,成功换取了美国成熟的产业链。这一举措使苏联跳过了许多在工业化摸索过程中需支付的高昂代价,直接引入先进的工业体系,大大缩短了工业化进程。
随着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缓和,苏联积极从美国引进关键技术,甚至成立跨国合资公司吸引外资。苏联汽车工业的崛起堪称典范。1929 年,苏联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订了价值 1300 万美元的合同,福特公司不仅帮助苏联建立了高尔基汽车厂,还将美国汽车产业链完整地 “复制” 到苏联。同时,苏联在全国多地新建了数十家汽车制造厂,其设备与技术大多源自美国,美国还为苏联培训了汽车工业工程师。
此外,苏联依靠外国技术援助,成功建立起化学工业、农机拖拉机制造业、飞机制造业、造船业、半导体电子产业、坦克装甲车工业等。著名的第聂伯河大坝便是由美国人协助修建。美国援建的高尔基汽车厂在二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苏联红军炮兵驾驶该厂生产的军车搭载喀秋莎火箭炮,在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等重大战役中屡立战功,最终在柏林战役中,苏军凭借强大的火力敲响了德国法西斯灭亡的丧钟。
三、教育投入:培育工业化人才
工业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人、技术人员与科学家。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联便投入大量资金提升国民教育质量。1918 年 1 月,苏维埃政府宣布学校信仰自由,摆脱宗教对教育的束缚;5 月,宣布实施男女合校,赋予女性平等教育权利。同年秋冬季,推行免费的九年制统一劳动学校,以最快速度扫除文盲,传授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并开设劳动课,让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1920 年底,九年制学校改为七年制,并增设职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
1930 年,苏联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为满足人才需求,实施更广泛的全民义务教育,大力增加高等院校数量。1930 年,全国仅有 190 多所高校,到 1940 - 1941 年,高校数量激增至 810 多所。学校数量的迅速增加导致教师短缺,苏联政府随即开设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和本科师范学院,为各级教育培养师资。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民众享受充分的免费教育,上学无需费用。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苏联教育制度的发展,尤其是高校数量的快速增长,为工业化建设储备了大量技术人才、工人和科学家。加之美国帮助培养的技术人才,苏联民众文化水平实现飞跃,这些人才毕业后为国家效力,推动苏联在 10 年内迅速崛起为超越欧洲的工业化强国。
四、福利保障:稳固工人阶级力量
苏联工人阶级享受着免费教育、低廉租金住房、免费医疗、全额养老金等高福利体系。苏联政府给予工人的这些免费高福利,彻底消除了工人的后顾之忧。工人作为工厂的主人,无需担忧被开除。这种高福利体系直至二战后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逐步推行。
五、劳动竞赛:激发生产热情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开展了 “斯达汉诺夫运动” 这样的劳动竞赛。斯大林对该运动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旧有的不高的技术定额,且常常超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这使得我国在实际上有能力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并有机会将我国建设成为最富裕的国家。”
正是以上五点关键因素,使得苏联仅用两个五年计划,即 10 年时间,工业产值超越欧洲,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工业化强国。“斯大林模式” 的工业化建设道路,对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