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近年来,静安区立足“国际静安 卓越城区”的发展目标,高位谋划、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出一条具有静安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在新的历史阶段,为扎实推进静安区教育强区建设,静安区教育局特推出巡礼专栏,全面展现静安教育发展成就,努力擘画静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人才是强国之本,竞争之基,转型之要。静安教育以“党建引领、治理创新、人才强教、全面育人”为目标,坚持党管人才,把牢人才工作“方向盘”;深化改革创新,激活人才引育“源动力”;优化发展生态,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
静安教育现有全国最美教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家、上海市教育功臣3名,上海市“东方英才”8名,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10余人,上海市“双名工程”基地主持人20人,特级教师36人,上海市特级书记、校(园)长27人,正高级教师105人,52人获评上海市教书育人优秀园丁奖,静安区杰出人才2名、领军人才6名,中青年拔尖人才9名,学科带头人263名。
健全长效机制
践行新时代师德规范建设
党建领航,织密师德师风建设网络。强化政治引领,牢牢把握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构建权责清晰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机制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完善常态化督导检查与责任追究机制,坚持师德建设“严”字当头,师德违规“零容忍”。坚持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将师德师风、理论武装、党性教育、情怀教育、使命教育贯穿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织密师德师风规范“防护网”。加强选树和宣传优秀教师师德典范,讲好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故事,引导全体教师从优秀师德典范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让崇教厚德、潜心育人成为静安教育鲜明底色,为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师德根基。
红色传承,赓续师者精神“接力棒”。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师德养成。开展宣讲活动,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举办庆祝教师节座谈会,组织开展“践行教育家精神,做于漪式好老师”系列活动。开展微团课大赛,组织开展“凝心聚力铸师魂,踔厉奋发向未来”青年教师主题微团课大赛,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展现静安教师新风采。开展征文活动,大宁国际幼儿园的《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创新打造“社区宝宝屋”》获第二届新时代上海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政策领航聚人才
机制创新强根基
海纳百川引人才,政策联动“耕沃土”。依据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和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从指导思想、思路举措、政策保障等各方面规划人才政策。制定《静安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探索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吸引高校的优秀人才进入静安教育系统,纵深推进教育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出台《静安区高端教育人才发展实施办法(试行)》等工作方案,推进特殊人才引进“一事一议”“一人一议”机制。加大思政、物理、化学、人工智能等重点发展学科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十百千”高端教育人才矩阵,推动静安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强化保障蓄人才,机制创新“稳扎根”。根据《静安区人才安居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优化静安区的人才服务和保障体系,为引进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房补贴等绿色通道,积极对接各相关部门,共同为静安教育系统的优秀人才提供高品质的居住保障。在多个楼盘精心挑选100套人才公寓资源,这些房源不仅地理位置优越、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而且房屋内部配备齐全的生活设施,确保教师们能够拎包入住,真正实现安居乐教,为静安教育系统的优秀人才安心从教提供坚实的后盾。同时,持续开拓和优化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人才政策和服务保障,打造有温度、有质感、有归属感的静安教育人才保障生态。
分层分类育英才
多维路径强梯队
构建“五期五级”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人才成长“孵化器”。针对专业型人才,坚持分类施策原则,不断优化区域教师队伍培养发展路径,设定“立体”“全程”的“五期五级”区域教师发展图谱,人才培养项目覆盖“见习期”“职初期”“发展期”“成熟期”“拔尖期”等职业生涯各阶段。
优化资源配置,骨干引领共成长,实施“515教师培养工程”,由“中青年教师团队发展计划”和“主题研修工作坊”组建的静安区自创式研修项目,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中小而实的真问题,达到问题解决和共同成长的目标。自2019年启动,共建立学科实训基地49个,取得丰硕成果:区级及以上课题立项138项,出版著作9部,发表论文154篇,开展讲座报告173场,获区级以上荣誉262项。
自成立以来,自创式研修立项数量从20个到30个再到141个,参与教师从109人到261人再到700多人。区域在推进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的研修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确保研修效能。
聚力学术进阶,完善区域顶层设计,实施“教育拔尖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导师带教制度,提升拔尖期人才学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研修任务驱动,轮岗锻炼等措施,培养促使项目培养人选达成既定目标,项目汇编《静安区“教育拔尖人才项目”培养人选教育研究系列丛书》,卓有成效提升科研能力。经过培养,静安优秀教育人才不断提升学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拓展职业发展空间,逐步提高在区级和市级层面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话语权,正快速成长为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领军人才。
创新教育管理人才多维培养路径,打造人才队伍“蓄水池”。针对管理型人才,优化分级、分岗、分类的培养路径,新增“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培训班,提升干部政治能力;与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合作开展的静安教育卓越管理人才核心培训班,提升教育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面向90后青年教师成立静安教育青年人才松鼠会,希望青年教师效仿松鼠剥开坚硬松果外壳以获取美味果实的过程,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勇于探索的精神,突破知识与教学难题的重重“壁垒”。此外,邀请社会各界大师,为各学校的书记校长及优秀骨干人才开展“与大师同行,月度思享会”专题培训,形成了一个开放、多元、联动的干部人才培养体系。
数字画像兴人才
数智平台强效能
数智平台高效赋能,人才发展路径强指引。静安教育以未来教师发展要求为基准,探索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精心研发了面向未来的静安区职初教师胜任力模型,聚焦教师岗位认同力、树人育德力、教学执行力、学习研究力、协作沟通力等五大关键能力,通过前评估与后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精准地衡量教师的能力发展水平,为教师培养提供了科学的起点和坚实的依据。
数字画像精准描绘,人才成长生态强助力。依托教师胜任力评估结果,深度融合AI算法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多维度、多层次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成功构建出科学精准的教师胜任力画像。基于教师胜任力画像,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制个性化成长路径,有效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助力教育人才实现自主发展和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显著提升个体发展的效能与专业性。静安教育在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迈出了数字化、个性化的关键一步,为教师的未来发展铺设了一条更加科学、高效的成长之路。
静安教育将继续深植教育家精神精髓,以系统的思维、前瞻的视角,打造一条贯穿各阶段人才成长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之路,营造更加开放包容、活力四溢的引才育才生态环境,将党中央和市委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静安教育落地生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编辑:梁慧
来源:静安教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