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合影

4月2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姜宝林作品捐赠与艺术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东楼展区一层启幕。


开幕现场

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宣布展览开幕。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副主任董竟成,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代读),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捐赠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姜宝林先后致辞。随后,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卫代表中国国家画院接受捐赠作品;刘万鸣为姜宝林颁发捐赠证书。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主持。


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卫代表中国国家画院接受捐赠作品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为姜宝林颁发捐赠证书

原文化部副部长杨至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承志,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左中一,中宣部原秘书长官景辉,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贾广健,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王林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徐福山,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刘怀林,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于文江,荣宝斋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存刚,数字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老艺术家李宝林、张立辰、胡萍、石齐、王迎春、杨力舟、赵力忠、杜大恺、孙增华、李乃宙、郭石夫、王天胜、刘巨德、王镛、赵建成、李庚、李小芳、邓嘉德;各单位领导和嘉宾刘罡、崔进、李家骝、陈池瑜、杜轶才、岳黔山、李宏滔、张剑、刘波、苏睿、唐建、王德芳、阴澍雨、郭强、张风塘、李延智、张士尚、马爱娟、石洪钧、关东海、牛宏宝、关蕴科、刘柱昌、李东升、张磊、鲍泽泽、孙海亮、张鹏、郭煌、刘广生、郭进兵、李宁、王赫赫、王振、宋彦军、舒光强、凌晨、丁鼎、任清、张增锡、王伟、李仕明、刘寂宽、杨永、刘长海、修子涵、夏培光;中国国家画院各部门相关负责人、研究员和艺术家吴涛、袁学军、方向、赵培智、沙永汇、邓柯、陈明、邱雷、李虹霖、任明辉、刘德峰、吴笛、康雷、王跃奎、谢小铨、程兴林、陶宏、常欣、杜浩、金新、张苑、冯知军、王鲁湘、任军伟、张蕾、王聪丛、骆雪、王治、张录成、赵少俨、林若熹、舒建新、林容生、陈风新、王永亮、邢少臣、周尊圣、曹建华、张留成、李晓松、王心刚、曾三凯、任赛、韩昊、付振宝、卢虓、史国良、任惠中、于新生、李洋、周士钢、张立柱、李晓柱、高毅、黄华三、党震、张卉、王一帆、王瑛、申卉芪、孙震生、邱琳、曹佳林、洪厚甜、蔡大礼、王厚祥、王东声、唐朝轶、梅跃辉、赵际芳、李强;姜宝林学生徐冬青、黄胜凡、韩长青、熊晓东、王浩宇、聂松、高堃、于俐、傅峰远、肖波、胡明强、李洪贞、韩建文、刘寂宽、齐敬峰、李冉、于保东、任鸣、刘晨、魏建明、魏向阳、李妙染、白润涛、马硕山、崔庆国、陈一耕、范朝晖、章砚、王飞、田一平、董怡辰、刘凯迪以及姜宝林家属凌韵华、姜元、姜满等200余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致辞

周庆富在致辞中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向姜宝林致以敬意,同时对中国国家画院在传承经典、丰富典藏、推动创新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表示祝贺。他表示,姜宝林将39件承载其毕生心血的代表作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这一慷慨壮举是一位人民艺术家对国家深沉而炽热的赤子情怀的生动诠释。这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珍品,将永久珍藏于中国国家画院,成为其典藏资源中的璀璨瑰宝。它们不仅为研究20世纪中国画转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更为当代美术创作与研究树立了重要典范,其价值不可估量,其意义深远绵长。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致辞

吴洪亮对姜宝林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精彩解读。他说道,姜宝林始终在笔墨和现代性中寻找新的张力,是传统笔墨的守望者和现代艺术的拓荒者。在他的许多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所下的笨功夫,他对笔墨的锤炼实际上是在寻找中国笔墨的DNA,这些程式并非他的枷锁,而是他探索艺术发展的密码,在他的实验期就是这样。20世纪80到90年代,在姜宝林的山水画创作中,他的思维已日臻成熟,已经有办法将笔墨转化为他自己的语言。21世纪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青春感的姜宝林。在他的笔下,看到的是活着的过去和具有未来感的传统。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致辞

刘万鸣对姜宝林的艺术成就、展览意义等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姜宝林以“既要笔墨,又要现代”为艺术追求,融传统笔墨与现代构成于一体,解构重组传统符号,创造当代审美图谱。在笔墨语言层面实现了“古法今用”,在形式构成层面完成了“中西合璧”,在文化精神层面达成了“多元共通”。这种“新程式”的建立,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重要的学术范式。此次姜宝林无偿捐赠代表作39件,其义举令人动容,为后学树立从艺、为人的榜样。未来,中国国家画院将加强作品的收藏保护,深入梳理学术思想,探索水墨现代学术路径,引领美术发展。


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副主任董竟成致辞

董竟成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向姜宝林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他表示,姜宝林的艺术根基深植于中华文脉沃土:青年时期曾师从潘天寿、陆维钊、陆俨少等老先生,得其传统精髓,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后,他成为李可染的研究生,大胆将传统文人山水笔墨、黄宾虹积墨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熔于一炉,开创出极具辨识度的个人艺术面貌。姜宝林的艺术人生给予我们深刻启示:美术工作者应如先生般坚守文化根脉,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中国画的文化主体性;需如先生般开拓创新,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开创新境;更应如先生般厚植人民情怀,真正让艺术回归人民。


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代为宣读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致辞

杨晓阳认为,近几十年,姜宝林在四个方向深入探索。前两个是宏观命题,即中国画如何从古入今、中西如何融合。后两个是具体策略,即他将中国笔线与现代构成理念结合,深挖笔墨内涵,将其与平面、立体、色彩构成相融,提出平面化、满构图等理念;在色彩运用上,他融合传统文人画色彩、民间色彩与科学色彩,形成独特风格。姜宝林的探索历程堪称教科书,中西技法皆通,早年的写实人物、花鸟画俱佳,如今作品远观抽象,近看尽显中国笔墨神韵,以骨法用笔构建现代大格局,是中国传统精神与现代艺术融合的典范,堪称时代艺术高峰。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致辞

在张晓凌看来,于艺术史观之,伟大作品经国家收藏方能镌刻历史,获永恒价值,此乃艺术界公理,姜宝林之捐赠正合此道。姜宝林于历史语境中,游刃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构建独特话语谱系,贡献卓越。其“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艺术追求,恰是对传统与现代深刻洞察的体现。西方学者亦证实,东方资源是西方现代艺术重要的思想源泉。姜宝林40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持续探索笔墨新境,其艺术生命力令人叹服。个体创造乃民族复兴之基石,姜宝林等艺术家以不懈努力,为构建现代中国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为文化复兴铺就坚实道路。


捐赠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姜宝林致辞

姜宝林在致辞中对中国国家画院的领导、艺术界专家、媒体朋友等各方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他回顾了自己的艺术历程:1962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受潘天寿、陆俨少、顾坤伯等大师指导,深入理解中国画精神,全面掌握传统笔墨技法;毕业后分配至文化馆工作10年,从农民画中汲取营养;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在名师指导及首都多元艺术氛围中开阔视野,实现艺术认知飞跃。此后进入探索阶段,1987年北京个展获叶浅予等点评,同年赴中国台湾办展,后在德、法、美等多国办展并获奖,国内外的认可也坚定了其探索信心。他提出“既要笔墨,又要现代”,追求传统笔墨与现代形式相结合,获“远看非中国画,近看是中国画”的中肯评价。姜宝林感念中国国家画院的培育,愿向画院无偿捐赠部分作品。姜宝林表示,自己虽已80余岁,但仍会继续努力,为中国画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主持开幕式

王青云表示,姜宝林是当代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在60余载的艺术实践中,姜宝林致力于传统笔墨与现代形式语言的融合创新,乘时代之势,应时代之变,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姜宝林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将39件各个时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捐赠作品以巨幅为主,共计915平尺,既见宏大气象,又显精微笔墨,完整呈现其“笔墨与现代共生”的艺术探索轨迹。姜宝林以“饮水思源,反哺桑梓”的赤子之心,真正让艺术回归人民。

29日下午,“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姜宝林作品捐赠与艺术研究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举行,冯远、徐涟、徐福山、姜宝林、赵力忠、刘巨德、胡思勇、陈池瑜、王鲁湘、牛宏宝、王雪峰、张鹏等,围绕姜宝林艺术创作的特点和成就展开研讨。研讨会由陈明主持。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12日。

















嘉宾观展

编辑 | 黄家馨、安亚静

摄影 | 武广宇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刘 晶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