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作为传统艺术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文化与哲学的多重内涵。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形式与精神的统一,成为艺术家要面对的核心命题。孔维克作为当代水墨艺术领域的代表性画家,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创新实践,为这一命题提供了独特的答案。他的创作呈现出多维探索的学术格局,既包含他为之倾情的孔子文化系列创作,《公车上书》《孙中山先生在青岛》《日本遣唐使》等以民族历史叙事为核心的大型主题性创作,又涵盖《乡会图卷》《咱与国旗合个影》《雪野大川进行曲》等聚焦当代现实题材的力作,这种从历史纵深到当下现实的跨时空观照,彰显了艺术家“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自觉。
孔维克 白蛇传
68cm×68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孔维克 秋雨疏林图
136cm×68cm 纸本设色 2014年
本文特选取孔维克的古典人物画作为核心研究对象——这一领域不仅是画家连接传统文脉与当代审美的关键枢纽,更集中体现了他以“古意新诠”重构东方美学的艺术探索。“古典人物画”这一概念,既涵盖创作选题,也包括与之适配的表现手法。古代画家绘制历史人物作品,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在当代,不少人物画家同样热衷于创作古代题材的小品人物画,不过大多将其作为一种排遣兴致、用于笔墨应酬的小品创作。而孔维克通过对古代高士、仕女等经典题材的再造,在历史褶皱中激活了儒家精神与文人理想的当代转换,使千年笔墨传统在解蔽与重构中完成了从“文化基因”到“视觉语法”的范式转型。他站在当代视角审视传统文化,以现代思维整合传统笔墨符号,在画面意境开拓、形式构成、线条组织、用墨施色等方面进行了个性化探索,在古人、今人都反复重复画过的题材中开辟新意境、呈现新面貌,为中国画人物题材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具有方法论价值的实践样本。
文化基因:从儒家精神到文人理想的当代转译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深扎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孕育了独特的文人理想,塑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理想。步入当代社会,儒家精神和传统文人理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转译。古典人物画创作也在这一文化转译的浪潮中,承载着新的时代使命,成为传播经典思想的艺术媒介。孔维克的创作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实现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作为孔子第七十八代嫡系裔孙,孔维克不仅以血缘为纽带延续文化使命,更通过艺术实践将儒家精神与文人理想注入当代语境。他将古典人物作为突破口,站在当代视角进行创作,深入挖掘儒家精神内核并将其融入绘画图像中。
孔维克 老子出关图
198cm×96cm 纸本墨笔 2020年
孔维克画古典人物题材,从不满足于表面的故事叙述,而是深入典籍,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中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人物和故事。每一张作品他都严谨对待,无论是儒家经典里的圣贤,还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传奇人物,精心设计典型造型,反复斟酌场景细节,以经典情节、典型形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如在《高士图》《姜公垂钓图》等作品中,他将古代文人的超脱精神与当代社会的个体反思相联结,画面中的人物虽身着古装,但其神态与场景设计暗含现代人对“诗意栖居”的向往。《米芾拜石》《苏东坡诗意》等以简淡的笔墨勾勒出文人的孤傲与洒脱,既呼应传统文人画的“逸品”追求,又融入现代人对文人精神的追求。在《老子出关图》的画面中,老子神态悠然,目光深邃,仿佛蕴含着对世间万物的洞察,传达出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文化思想。在当代社会,这种对内心宁静与精神富足的追求,正是“修身”思想的延伸。而《苏武牧羊》是对儒家“忠”“义”精神的生动诠释。画面里,苏武在冰天雪地中手持汉节,目光坚定,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这也契合当下对文人高尚品格的推崇。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传统经典的艺术表达,更是立足当代语境,展现出传统士人精神同当代家国情怀之间的关联与呼应。
形式语言:东方美学的现代性重构
在形式语言的嬗变中,中国人物画始终保持着与东方美学的血脉传承。这种传承渗透于审美观念、文化内涵,更体现在对绘画技法的延续性探索上。孔维克的艺术创新不仅体现为对传统文化内核的转译,更在于对传统笔墨、构图与色彩的突破性重构,形成了一种兼具东方意蕴与现代美感的视觉语言,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开拓出极具鲜明特点的审美路径,并造就了他兼具东方书写性与现代表现力的个人话语体系。
孔维克 深山对弈
68cm×68cm 纸本设色 2024年
孔维克 音绕尘外
68cm×68cm 纸本设色 2017年
孔维克以独特的线性语言实现了传统笔法的创造性转化。他对传统绘画的“十八描”加以当代化诠释,在古人提炼的古装人物程式化线描范式的基础上,进行强化与组合,由此创生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高古韵律美。此外,其线条的质量建立在对书法美学的深度参悟之上,通过驾驭淡墨线条的韵律变化——提按顿挫间见筋骨,转折疾徐中显气韵,既精准塑造人物躯体结构,又使衣纹褶皱成为流动的墨韵诗行。这种将书法用笔转化为造型语言的实践,在《辛稼轩醉酒高吟图》中达到精妙平衡,诗人形象以劲健线条勾勒完成,披风则用赭石浅绛,背景幕帘同样仅以淡墨晕染,三者通过墨色层级的控制形成空间对话,在线与面、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中构建起“笔痕即空间”的创作意识。这种对传统笔法的转译打破了程式化继承的窠臼,而是以现代视觉经验重构了水墨语汇的表现维度,使千年传承的线性传统在当代审美语境中实现突破。
孔维克的另一创新性在于,巧妙地把传统绘画“计白当黑”理念,转化为平面构图里的点、线、面元素,产生了强烈视觉冲击力,这就与古代人物画及当代不少古典题材的人物画相比,凸显出极强的艺术个性。通过这种转化,打破常规构图,让画面不再局限于静态瞬间,而是生动呈现动态过程,并让绘画叙事更具连贯性与生命力。如《姜公垂钓图》中的钓线与款识文字并排垂列于画面右侧,与画面左侧的山石块面对比鲜明,强化了钓线空灵笔法,彰显的一种时空交融之感。四条屏《高士图》布局经营颇有意味,严子陵、刘伶、陶潜、林逋四位隐士各据一屏,但画家为四屏设置了通用的配景。画面中部古朴苍劲的梅花,下部的枯荷、墨竹以及整体处理的墨色块面,将四条屏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处理突出了每位隐士的性情气质,又表达了贯穿其中的隐逸文化内核。这些创作实践将传统留白从画面经营策略转化为哲学思考的载体,使“无画处皆成妙境”的传统理念获得了当代艺术语言的全新阐释。
孔维克 小园清风
136cm×68cm 纸本设色 2014年
同时,孔维克对作品题跋内容十分重视,为此他长年临池不辍,并进行过一段时间篆刻的研习以提高对篆刻的领悟力。他认为题跋不仅是画面的补充,更是思想表达的延伸。在题跋时,他常常将文字按照画面需求组成“面”抑或“线”,使之与篆刻印章的“点”形成节奏对比并相互呼应,与画中人物造型等绘画元素共同布局安排,体现出他对传统文人画“诗书画印”的深刻传承,而且通过题跋文字的叙事性、哲理性与象征性,赋予作品多维度的文化解读与价值升华。
孔维克 高士图
136cm×136cm 纸本设色 2014年
孔维克 唐宋八大家
200cm×200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在色彩方面,孔维克的设色体系以“古雅”为审美核心,通过降低色相饱和度的方式实现视觉意象的沉淀,在规避浮艳媚俗的同时,构建出具有历史纵深感的东方美学色谱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在处理戏曲人物时,如《霸王别姬》《白蛇传》《西厢记》《花木兰》等作品,基于传统戏曲服饰的特点,在色彩上稍作热烈处理。相较之下,《四美图》的设色回归传统仕女画的审美范式,通过矿物颜料与植物染料的叠加渲染,营造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意境。这种克制的色彩语言,既是对东方美学“含蓄”特质的继承,也是对现代视觉经验的回应。
结语:在转型处重建文化记忆
孔维克的古典人物创作实践,为中国人物画的当代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他通过双重维度的深度掘进——在文化基因层面以当代思维解码儒家精神谱系,在形式语言层面以视觉现代性重构东方美学范式——构建出传统艺术向现代转型的探索路径。其创作既非简单的图式翻新,亦非盲目的观念移植,而是通过对笔墨语言形式的解放与重组,将古典人物画的“逸品”传统转化为具有当代认知维度的视觉审美。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文化张力场中,孔维克的创作路径证明:中国画的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通过激活其内在生命力,使其在当代语境中呈现新的诗意、创造新的艺术样态。
文/张肖萍,山东画院研究部副主任;来源:中国书画杂志)
艺术家简介
孔维克,全国政协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六、七届、八届理事,民革中央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美协第六、七、八、九届理事,北京大学文化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及人物画高研班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民革中央画院院长。
民革山东省委第十二、十三届副主委,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届副主席,山东省公安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山东画院名誉院长。为一级教授(二级岗),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高评委,山东智库专家,山东省决策委员会委员。
他擅长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和研究,工笔写意皆能。注重将传统文化的底蕴融入其中国画创作中,并探索笔墨语言的现代转型。孔维克长期进行着以现代审美的视角将书法构成与传统笔墨相对接的研究,推出了大量有着强烈个性化印记的古典人物画作品。代表作有:《杏坛讲学》《孔子周游列国图》《心学宗师王阳明》《孔子与四配》《日本遣唐使》《一山一水一圣人》等。
近年来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宏大主题的创作,致力于对现代写实人物画的研究及当代性的学术推进,创作了一批扛鼎之作,为画坛所瞩目。代表作有:《公车上书》《孙中山先生在青岛》《王尽美与邓恩铭》《抗战老兵》《国学大家张伯驹》《何香凝肖像》《咱与国旗合个影》《中国人民解放军驰援武汉》《沂蒙山下识字班》《雪野大川进行曲》《北上》等。
孔维克作品多次参加大型全国美展、签约“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美术创作工程”“‘一带一路’世界美术创作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