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铺设中的沥青路。潘明焯摄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南宁市武鸣区宁武镇伏唐村新铺就的沥青路上飘落着金黄的古榕树叶。村民马益弟蹲下身,指尖捻起一片树叶,望着运输车碾过沥青路留下的浅浅车痕,眼角笑出深深的褶皱:“这条路,总算能带着乡亲们的日子跑起来了。”
几年前,马益弟攥着在外打拼攒下的积蓄和经验,毅然返乡创办“大叶榕玉米加工坊”。彼时村里人都不解:“在广东做生意那么好,放弃大好前程,回来折腾这些土东西?”他却一头扎进车间,白天调试设备,晚上翻看资料,把玉米加工手册翻得卷了边。当第一批细腻如雪的玉米粉从生产线流淌而出时,这个黝黑的汉子蹲在包装车间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大叶榕牌”玉米粉走俏市场,马益弟把厂里八成岗位留给留守妇女。村民唐仁青至今记得领到首月工资时的场景:“四千五百块!比在外打工的儿子寄的钱还多,攥着钞票手直哆嗦。”在厂区门口的围墙上“共同富裕”的标语,在阳光下泛着暖光。
今年四月,马益弟自掏腰包20多万元启动“家乡添新”计划,打算给村里修1公里的沥青路,修缮篮球场和美化环境。修路那日,挖掘机刚开进村口,七十岁的李奶奶颤巍巍端坐在村口:“益弟自掏腰包修沥青路,这孩子就是有志气啊!”
马益弟亲自带领雇佣的工人一起做工,把施工图纸铺在磨盘上:“路通了,产业兴了,还愁年轻人不回来?”谁曾想沥青刚刚开铺,在外做装修的马铁柱带着工具加入施工队:“给自家修路,哪能要工钱!”在此情此景感染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投工投劳加入了“家乡添新”计划,部分村民自带一些材料过来补充。原本杂草丛生的篮球场周边换上了青砖,装上了娱乐设施。竣工那天,孩子们在沥青路上,在篮球场上追逐着。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站在新建成的沥青路里,马益弟指着远处绵延的玉米田。暮色中,新修的沥青路宛如一条乌金缎带,串联起加工厂、文化广场和家家户户的灯火。
如今的伏唐村,玉米加工厂机器轰鸣与篮球场上的欢笑声交织成曲。这位40多岁的返乡创业者,正在筹划“玉米杯”篮球邀请赛——他要让村民享受安居乐业的喜悦,更让金黄的玉米粒,真正变成乡村振兴的金种子。(潘明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