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笔者走进陕北黄土高原深处的榆林横山区贺马畔村,一座崭新的草颗粒加工厂车间映入眼帘,车间内机器运转声此起彼伏,工人们忙碌而有序,一袋袋草颗粒不断从生产线上产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座于2021年启动建设、2024年底投产的加工厂,正以独特的经营模式和显著的运营成效,成为贺马畔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贺马畔草颗粒加工厂车间

精心筹备,打造产业“硬支撑”

时间回溯到2021年,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贺马畔村“两委”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和反复商议,决定建设草颗粒加工厂车间。项目总投资达75万元,占地700多平方米。然而,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资金、技术、设备等难题接踵而至。

面对重重困难,村“两委”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成功解决了资金难题。在设备采购和技术引进方面,村里安排专人负责,精心挑选了1套先进的草颗粒加工机器,以及小铲车、粉碎机、地磅等3台配套设备。经过紧张有序的施工,车间于2024年底完成试运行投产。如今,车间日最大加工草颗粒能力可达8吨,为后续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销两旺,开启增收“新通道”

走进车间,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草颗粒的生产流程高效而顺畅。据车间技术人员介绍,目前车间每周平均为6户羊子养殖户加工草颗粒8吨,产品不仅满足了本村养殖户的需求,还逐步打开了周边市场。


贺马畔草颗粒加工厂车间正在生产

养殖户米生银对加工厂赞不绝口:“以前自己加工草料,费时费力成本还高。现在把原料送到加工厂,就能拿到加工好的草颗粒,每斤还比市场价便宜不少,真是太方便了!”加工厂的成功投产,让赵石畔、塔湾、殿市、城关等六个街镇农场的养殖户们省去了诸多麻烦,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收入。同时,加工厂的生产也带动了周边饲草原料的种植和销售,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养殖户米生银

创新模式,绘就共赢“新画卷”

贺马畔村草颗粒加工厂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独特的“农户 + 村合作社 + 养殖大户”经营模式。由村里养殖大户米海权承包经营,每年给贺马畔村集体合作社缴纳租金8000元。同时,养殖户每加工1斤饲草给米海权交0.1元加工费。

米海权向笔者详细介绍了这种模式的优势:“村集体有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可以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农户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收入,还能通过参与饲草种植和加工获得更多收益;我也能通过承包经营获得一定的利润,实现互利共赢。”这种创新经营模式,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


养殖大户米海权

贺马畔村村会计高云表示,草颗粒加工厂的建成投产是贺马畔村产业发展的一次重要突破。下一步,村里将继续加大对加工厂的支持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拓展销售渠道,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让这座小小的车间成为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陈宇 鲁瑞 熊鹏 李明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