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番茄靠天吃饭,现在靠组织、靠科技!”巢湖市中垾镇中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聂敬明指着智慧大棚里红彤彤的小番茄感慨道。近年来,安徽省巢湖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将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组织领航:科技赋能打造特色产业示范样板

“春天正是我们中垾小番茄上市的时候,示范产业园建成后,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管理,‘中垾番茄’品牌进一步打响,前来采摘、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聂敬明介绍起本地王牌特产,十分自豪。

2024年以来,巢湖市中垾镇立足番茄特色产业优势,创新“党建引领、以强带弱、抱团发展”机制,通过要素整合、产业联动双轮驱动,探索出一条集体经济与农户收入“双提升”的发展新路。镇党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5个村集体资源,争取1000万元项目资金建成现代化中垾番茄示范产业园。园区集成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控恒温等现代农业技术,并引进山东寿光优质品种和先进种植模式,推动传统番茄种植向标准化、品牌化、精品化转型升级。

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产业园不仅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提质,更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2024年带动联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新增55万元,解决80名村民就近就业问题,真正让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基层群众。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垾样板”。

党员带头:机械化升级助力合作社降本增效

在巢湖市坝镇湖东村,一幅现代农业的生动图景正在850亩稻虾共育田上徐徐展开——数架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精准操控下腾空而起,按照预设航线在田间自如穿梭,同步完成小龙虾饲料投放和水稻施肥作业。

“传统人工方式需要雇用大量劳力,耗时耗力成本高。现在采用无人机作业,两天就能完成全部田块的管理任务。”湖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红星介绍道,“通过智能路径规划、一键启动作业、自动返航等功能,不仅作业效率提升3倍,精准度也远超人工操作。”

2024年8月,湖东村党委领办成立巢湖市闪闪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党员示范田”机制,由党员干部率先试用无人机等新型农业装备。实践表明,这种机械化运作模式使稻虾共育田的管理成本直降40%,年经营收益稳定在30万元左右。如今,这些示范田已成为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孵化基地”。

巢湖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全市正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目前农用无人机保有量已突破600架,广泛应用于施肥、植保、除草、养殖等多个生产环节。这种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正在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党建赋能:智慧农业引领产业源头创新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巢湖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农业项目规划实施阶段即前瞻性布局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

在黄麓镇建中村,村党委将智慧农业建设列为“书记领办项目”,由“两委”成员包保推进。走进昶方自然村,一套由9块智能大屏组成的智慧监测系统正在党员技术骨干的指导下进行最后调试。“我们组建了党员先锋队,全程参与设备安装和数据调试。”村党委书记杨超介绍道,“这套系统就像给农田装上‘党建智慧大脑’,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实时采集20多项农情数据,‘两委’班子每周分析研判,指导农户科学种植。”

这种“党建+数字农业”的创新模式,让高标准农田焕发新活力。在党员示范户的带动下,种粮大户们积极承包智慧农田,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实现“用数据说话、靠科技增收”。目前,黄麓镇已建成“党建智慧农田”示范片近900亩,单产提升约10%,真正实现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科技前沿,群众富在数字田间”的发展新格局。(郭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