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桑德斯作为布克奖得主、畅销书作家,在雪城大学教授二十余年19世纪俄罗斯文学。他以作家与文学教授的双重身份,在《漫游在雨中池塘》一书中通过分享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果戈里等四位享誉世界的俄国作家的七篇短篇小说作品,为我们开启一次文学、生活、阅读之旅。
经典重读:故事是有生命的
“故事究竟有什么作用?”桑德斯给出自己的答案:“让人思想状态发生渐变式的变化”。桑德斯和读者一起重读这四位大师的经典作品,阅读的过程也是让故事自然流入内心的过程。
桑德斯为我们诠释契科夫如何通过故事的模式展现人物一生所经历的内心变化。《宝贝》这篇,他借助表格的形式,一一列出女主人公一生中遇到每一个爱的人时相似却不同的态度和做法。随之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她并不是爱着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享受爱的时刻。通过精细的文本解剖,故事中那些由于惯性思维所忽略的细节被发现。桑德斯的解读透过故事的表象,将故事内部细节一一展开,让读者再次感知故事的生命力。
桑德斯在解读契诃夫《醋栗》时指出——我们常常忽略故事中离题的部分,实际上离题并不是作者的无意之举,而是延宕对“故事的核心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在《醋栗》中,主人公伊万一边声明“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幸福”,一边享受着物质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感。然而正是这些看似跑题的段落,将“幸福是否值得追求”的哲学命题撕成碎片,拼凑出读者对《醋栗》的多元理解的思考。桑德斯总结“我最欣赏契科夫的地方,是他在故事中所表现的自由——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价值体系,让故事带他去任何想去的地方。”离题的魅力所在,也许正是故事的自由生发所产生出的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以手指月:在阅读中思考
“本着以手指月的精神,我写了这本书。”桑德斯的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道出了阅读的深层意义。桑德斯借由七个短篇小说故事,分享四位俄国大师对人生问题多角度的思考。
在阅读《主与仆》时,桑德斯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生利己,惯于剥削的主人瓦西里在经历四次困于暴风雪后,在生命最后一刻竟以肉身作烛,用最后体温点燃了同行仆人的生命。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他始终用观察而非评判的目光,穿透人物灵魂的最深处——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人活下去的希望并非突然的良心发现,而是危难时刻触碰内心后的自我拯救。
同样,在《破罐子阿廖沙》中,托尔斯泰展现了一个用笑面对生活中一切苦难的孩子。桑德斯注意到结尾处的这一细节,阿廖莎到底为什么惊讶成了“托尔斯泰的遗漏”:“《阿廖沙》的永恒在于从来没有告诉我一个答案,只是说:“继续想吧”。人生亦是如此,生活从未给予过你唯一的答案。而文学的意义,或许正是将这些不得其解的疑问像种子般深埋进读者脑海中,在拥有了足够的人生的阅历后,生根发芽,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答案。
心灵交流:与文学大师对话
桑德斯在书中分享俄国文学影响着他看待故事的方式:“当你沉浸在故事中,体验他们的生活时,你的人生世界也会有所不同。”他的出发点并不在于给出一本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实操手册,而是希望同读者一同与文学大师的对话——而桑德斯在其中担任着传声筒的作用,让作者能够跨越时空用文字与读者进行灵魂的交流。
这看似是一本关于如何阅读和写作的书,但其实远非如此。阅读是个人的,写作亦是。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教而在于分享。分享每个作品中作家如何与读者对话,诉说他对人生的困惑、对现实的思考。摒弃故事是为了传达教义、要告诉读者一个什么道理的想法,那些经久不衰的故事的魅力是那些不被人遗忘的关于人生看法的问题,是那些作者通过文字所留下的具有多重理解、多重阐发的空白。这些空白如同烙印留在读者的心中,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不断丰盈,不停滋长。这是阅读的意义,也是写作的意义。这也是走完这趟文学之旅,留存我们在人生的阅读和写作中永远珍贵的宝藏。
原标题:《读书 |《漫游在雨中池塘》:七个故事,托尔斯泰等四位大师的困惑与思考》
栏目编辑:郭影
来源:作者:戴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