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劳动始终是那轮永不熄灭的恒星。当淬火的铁锤在锻件上敲打出岁月的年轮,当实验室的指针在数据图谱上描绘着创新的轨迹,文艺的长河始终奔涌着对劳动的礼赞。
歌颂劳动者,表现奋斗在各行各业中平凡而伟大的生命个体,是文艺创作的题中要义。从革命年代的艰苦创业到新时代的开拓进取,从历史洪流里的经典佳作到当下荧幕上的鲜活叙事,一代代文艺工作者以敏锐的视角和炽热的情怀,将劳动者的故事镌刻于文艺作品之中。这些作品以多元的艺术形式,全景式勾勒出劳动者的精神图谱,以艺术之名,为劳动者立传,为奋斗者高歌。
筚路蓝缕 以身为炬
回溯历史的纵深,总有一群人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在荒芜中开辟道路,在困境中点燃希望。他们的精神,如同一座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他们的身影,同样被艺术家敏锐捕捉,化作永不褪色的文艺经典。
1958年 石鲁《山区修梯田》 国家博物馆藏
画家石鲁致力于用画笔诠释劳动者的精神力量。其1944年创作的木刻版画作品《劳动英雄回乡》记录了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运动”的真实场景,将劳动者的荣光镌刻进民族记忆。同时,石鲁秉承从生活入手的创作理念,深入到宝成铁路等地,和建设者同吃同住,为劳动人民画像。1958年石鲁创作的国画《山区修梯田》描绘了在高山坡地上开荒造田的场景,勾勒出“人定胜天”信念的视觉注解。他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深入田间地头速写农民劳作,创作出《麦地里的女孩》《麦垛边的老头》等作品,捕捉劳动中的人性光辉。
从左至右为《六号门》《焦裕禄》《钢铁年代》《青山不墨》海报
在影视作品中,劳动人民的群像更加立体。电影《六号门》中,谢添饰演的搬运工胡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扛起两吨货,挺直中国脊梁”的呐喊,为新中国工人阶级立传;电影《焦裕禄》中,李雪健以“克制的爆发力”还原了这位县委书记忍着肝痛带领群众治沙的场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话语至今震撼人心;电视剧《钢铁年代》中,鞍钢工人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寒冬中赤膊抡锤,用血肉之躯熔铸“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宣言;电影《青山不墨》以全国劳模马永顺为原型,讲述三代林业工人从“砍树人”到“种树人”的转变,剧中马永祥在雪山上种下最后一棵红松的场景,象征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承。
经典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以大庆油田为背景,将石油工人“头戴铝盔走天涯”的豪迈融入激昂旋律,歌曲中“天不怕地不怕”的呐喊,成为铁人精神的符号;现代舞《黄河大合唱》以冼星海经典旋律为基底,通过群舞再现黄河纤夫的号子、垦荒者的汗水,舞者用身体的张力诠释“保卫黄河”的集体意志,将劳动场景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史诗。
弄潮时代 以梦为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一批又一批劳动者勇立潮头,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只问耕耘、不计得失,在时代的沃土上播撒希望,用奋斗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电视剧《山海情》海报
电视剧《山海情》以宁夏西海固扶贫为背景,塑造了“苦瘠甲天下”土地上的奋斗群像。剧中黄轩饰演的马得福带领村民用铁锹凿开戈壁滩,热依扎饰演的李水花拖着残疾的双腿徒步七天搬迁,这些源自真实人物的故事,让观众看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注脚。该剧荣获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用豆瓣9.2分的成绩证明,主旋律作品可以成为全民共情的爆款。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海报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展现90后第一书记带领百坭村脱贫的365天,被网友称为“青春最壮丽的告白”。主演杨蓉表示,黄文秀不同于过往的所有角色,她是真实存在的英模人物,她的事迹广为人知,所以我们对这次的剧集创作满怀敬畏之心。
从左至右为《大江大河》《守岛人》《县委大院》海报
电视剧《大江大河》讲述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该剧荣获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恰是因其“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的叙事功力;电影《守岛人》根据“时代楷模”王继才夫妇真实事迹改编,他们32年如一日守护开山岛,与恶劣环境抗争,用生命诠释“守岛就是守国”的誓言,被誉为“孤岛英雄”的精神史诗;电视剧《县委大院》以基层干部胡歌饰演的梅晓歌为主角,展现新时代县域治理中的挑战与担当,剧中干部与群众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化解矛盾的情节,折射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公仆情怀。
星辰大海 以智为刃
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隐姓埋名”,在各自钻研的领域披荆斩棘,用创新突破极限,用科技照亮未来,托举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故事,也在文艺作品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电视剧《功勋》海报
电视剧《功勋》作为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用单元剧形式展现了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奋斗历程。《黄旭华的深潜》中,黄晓明饰演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用30年的时间从零开始自主研发核潜艇,成功完成深潜实验,剧中那句“对祖国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恰是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写照。谈及参演感受,黄晓明表示:“黄老的事迹教会我真正的英雄,从不需要聚光灯,因为祖国就是他们的明灯,星辰大海在先生心里。此生有幸演绎黄老的故事,是我作为演员的至高荣耀。”《屠呦呦的礼物》里,周迅饰演的科学家在实验室连续奋战,用青蒿素点亮全球疟疾患者的希望。周迅直言,出演屠呦呦压力很大,为此从接触到剧本,她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逐步地去了解这一领域以更好地展现出屠呦呦的形象。
从左至右为《袁隆平》《中国医生》《问天》海报
电影《袁隆平》里,果静林饰演的袁老蹲在稻田里研究杂交水稻的身影,与“禾下乘凉梦”的独白,将科学家“让天下人吃饱饭”的初心化作永恒画面;纪录片《中国医生》中,陶勇医生(本人出演)在伤医事件后重返手术台,一句“我愿做医学的守门人”让医者仁心穿透屏幕;电视剧《问天》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背景,展现航天人从“神舟”到“天宫”的跨越,刻画出中国航天的艰难起步阶段及“无名英雄”航天人的背后艰辛,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精神直抵人心。
百业同歌 以平凡铸非凡
劳动的诗意,不仅存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更流淌在平凡岗位的日常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将镜头对准平凡岗位上的英雄,那些曾被忽视的微光,渐渐汇聚成璀璨星河。
从左至右为《柴米油盐之上》《奇迹·笨小孩》《种地吧》海报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聚焦村支书、女卡车司机、杂技演员等基层劳动者,导演柯文思以国际视角诠释“中国式奋斗”,获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电影《奇迹·笨小孩》中,易烊千玺饰演的景浩为救妹妹,在深圳城中村组建“草台班子”拆手机零件,暴雨中追赶货车的奔跑,是千千万万创业者“逆天改命”的缩影;综艺《种地吧》中,十位少年在142亩土地上播种、收割、直播带货,将“粒粒皆辛苦”的农耕文明注入“00后”的劳动基因,豆瓣8.9分印证“劳动综艺”的破圈可能。
近年来,无数“草根”作家进入主流文学视野,劳动叙事呈现多元化的倾向。“打工诗人”郑小琼的《铁》以流水线女工视角书写:“铁,是金属的骨头/也是我的骨头”;胡安焉的非虚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以19年漂泊经历,勾勒出“零工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精神图谱;陈慧的《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以菜市场小贩身份,用方言写就市井百态,让“基层叙事”从凝视转向共情。他们不仅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通过写作改变了命运,也借笔下人物反映转型社会中打工者的真实状态,引起一代人的共鸣。
电影《水饺皇后》海报
今年“五一”档的电影作品,同样将镜头对准劳动者,勾勒每一个为生活奔赴的身影。这些影片聚焦平凡岗位上的非凡精神,展现逆境突围的创业传奇、职场竞争的人性博弈、边疆小镇的孤胆坚守。从餐饮创业者到金融精英,从货车司机到基层民警,“五一”档的主角们来自不同行业,却共同书写着劳动者的奋斗史诗:是困境中攥紧拳头的坚韧,是逐梦时眼里不熄的火焰,是责任面前挺直的脊梁。
正如《水饺皇后》导演刘伟强所言: “普通人的故事最有力量,因为我们都在生活中‘包饺子’。 ”文艺作品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让每一个在生活里低头赶路的人,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汲取继续前行的勇气。 当银幕亮起又暗下,劳动者的故事仍在现实中续写,而文艺作品早已将这份滚烫的生命力量,悄悄种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文艺作品不仅是时代的注脚,更是对劳动价值的永恒礼赞。它们告诉我们:无论是黄土地上的拓荒者,还是写字楼里的创业者,每个用双手创造价值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时代,让我们向每一个认真活着、努力奔跑的自己,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张钰童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