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妈妈总有这种疑问:
明明劳心费力把孩子拉扯大,可为什么到头来,自己的付出、辛苦,却得不到一丝回报?
孩子不乐意跟自己亲近,性格也不讨喜,和一群同龄人站一起,完全没得比。
很多时候,不是妈妈为孩子做的不够多。
可能是,教育的方式错了,对孩子的爱也给错了。
正如《爱的艺术》里说的,大多数母亲有能力给“乳汁”,却很少有母亲有能力给“蜂蜜”。
给不了孩子所需的能量,无法卸下他心里的负担,孩子只会越活越沮丧,没有精神气。
特别是下面这4类妈妈,就算付出再多,也很难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身边有些妈妈,嘴巴功夫尤为厉害。
因为不愿孩子踩坑,想帮孩子少走一些弯路,只要一逮住机会,就会开启“说教”模式,什么事情都要念叨一通。
认识一位宝妈,有次和她带孩子一起外出,全程都在听她喋喋不休讲道理。
她女儿动作稍微慢一点,她就说“出来外面玩,不能让所有人都等你一个,这是最起码的礼貌”;
她女儿吃东西发出声音,她第一时间在旁边提醒“平时都怎么教你,要有餐桌礼仪”;
连她女儿无聊低头玩电话手表,她都看不过去,忍不住唠叨“大人在说话,你这样很不尊重别人”……
虽说能看出她为女儿好的心,努力教导女儿知书达理。
可这些操作,别说我一个大人受不了,很想闭上耳朵。
看她女儿,也浑身写满了不耐烦、不自在、不自信。
不是什么道理,都必须挂在嘴上噼里啪啦说个不停。
特别对孩子而言,整天听到妈妈张口闭口说“你应该怎样”“做这些事情哪里不好”,他感受到的,绝不是“我要听话,就应该怎样”。
而是:如何才能不听这些唠叨、废话,怎样逃离这样的妈妈。
更可怕的是,被各种“大道理”折磨坏了的孩子,心里会萌生出一种对抗念头:
你要我这么做,我偏不。
有位初中生曾私下跟我抱怨:家里的妈妈不让他做这做那,满口道理。
所以他偷偷干了很多坏事,逃课、交女朋友、抽烟喝酒,就是想有一天,妈妈发现后,会是什么表情。
每个孩子的语言容量都有限。
如果妈妈话里话外总是充斥着冷冰冰的教条、规矩,那他感受不到自己被爱的痕迹。
到头来,他只能带着疏远和伤害,默默承受这一切,听不到来自外界关怀的声音,一步步走向自我否定。
畅销家教书籍《特别狠心特别爱》里,有这么一句话: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教育孩子。 最后,孩子被养成了只懂索求的样子。
一针见血,直指我们这代父母,尤其是妈妈很容易掉的坑。
什么事情都为孩子,是妈妈的本能。
一方面是孩子由自己而来,他的一举一动始终牵动着当妈的心,就怕他吃不好,穿不暖;
另一方面,是太把孩子当回事,过分在意他,甚至把他当成另一个自己在照顾、呵护和补偿。
而处处为孩子考虑的妈妈,表面上倾注了满满的爱,实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沉重负担。
撰稿人@闻敬一次下班回家,遇到邻居女孩一边哭一边下楼。
楼梯口,女孩妈妈气势汹汹地怒吼:“有本事滚出去就别回来!”
了解后才得知,原来女孩今年大学毕业,家里通过关系给她找了一份坐办公室的工作,只要参加个程序化的考试,就能顺利上班。
然而女孩早就受够妈妈的安排、包办。
还认为正是妈妈这份从小到大无时无刻的操心,让她失去自我,自己根本不想过家里说的“轻松”生活,更想跟朋友去北京闯荡。
就这样,母女俩争吵了好几回,关系一度降到冰点。
仔细想想,如果孩子顺从妈妈的要求,丢弃内心的真实追求,按部就班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她幸福吗?未来真能有一番作为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人生的道路,被别人立好了风向标;自己的人生,早在别人的绘制下定了型,他注定活成傀儡。
想起董宇辉在直播时说的:“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孩子”。
如果孩子的大小事都要干预,就算真能让孩子少犯很多错,但也限制了他成长。
所以,别拿自己太当妈了。
收回紧紧拽住孩子的手,孩子才有空间和自由,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说个自己很失败的教育经历。
女儿上小学后,我一度成为“鸡娃军”的一员。
不仅报了好几个课后、周末的学习辅导班,就连在家,我都会盯着女儿在学习机上刷题,要求她说完一句中文后,翻译成英文。
毕竟自己吃过成绩好上名校的红利,所以始终坚信“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想方设法让女儿在学习上脱颖而出。
结果呢,女儿非但没有往我预期的设想发展,还得了“考试综合征”。
一到期中期末考,总要因为粗心大意失掉十几分,甚至有一两次考前说很焦虑,身体不舒服。
刚开始我只当女儿矫情,还拿其他学霸的例子鼓励她坚持下去。
直到她学习效率越来越差,被老师点名说上课不专注,常常私下开小差,我才意识到问题。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孩子一不小心,被像我这样的妈妈训练成学习工具、考试机器。
可他们最后,大多都恐惧考试,对读书这件事有着满满的敌意。
心理专家武志红在书里就提到,好多来访者的学习能力极强,但考试能力极差。
有好几位,因为常常被妈妈用凶狠的眼神盯着督促着,“考得好,妈妈就开心,考不好,自己就遭殃”。
当他们在考试中答不出题来,整个人马上就慌了,哪怕还有很长的考试时间,也早早失去信心。
眼里的试卷,场上的考官,都让自己心生恐惧,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平,感觉被“冻”住了。
曾看过一句很扎心的话:
孩子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升学考试;但若只有分数,却赢不了未来的人生大考。
希望孩子能考出好成绩,科科满分,归根到底,是父母期待过高,未必实际。
身为妈妈,可别一味猛抓学习,最后让孩子陷入无止尽的焦虑中,在他自己人生卷上用红字圈出个大大的“0”。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特别火,引发讨论度特别高。
广东有位小学三年级妈妈,因为孩子不写作业,被老师留堂,耽误她回家做饭,气得情绪失控。
撕掉孩子的语文书,用衣架猛抽孩子的双手和身体,还发视频跟老师说“以后不要留堂了,她不写作业了,她一写作业我会死掉”。
言辞之激烈,情绪之激动,隔着屏幕都能感受七八。
不得不说,这位妈妈的确不易,既要兼顾工作,还要照顾家庭,辅导孩子学习。
但共情归共情,大家更担心的,是她整个失控、崩溃的过程,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
虽然她口口声声说不管孩子的学习,可手里挥动的衣架恶狠狠抽在孩子的肌肤上。
她反复跟孩子强调“我对你多好,让你不写作业”,可孩子眼里,写满了痛苦和绝望。
站在孩子的立场,她感知的,不会是妈妈多爱我,多在乎我,而是我惹妈妈发好大好大的火,我很糟糕,我不配做妈妈的孩子。
我想,不是每个妈妈都天生爱生气,把自己活成“行走的炸药包”。
成年人的世界,多是处理不完的琐事,稍有不慎就点燃自己内心的火把。
但,这恰恰是我们的功课。
童话大师郑渊洁说过:“母亲的含义是影响。”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底色。
总是在孩子面前肆意发怒、抱怨、生气,孩子会觉得自己随时携带一颗不定时炸弹,成天活在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的慌乱当中。
当然,不是说父母要学会伪装,什么苦都往肚子里咽,在孩子面前强颜欢笑,连生气都不行。
只是要学会辨别哪些是对孩子有毒的情绪,纯粹就是无理取闹,借题发挥。
识别真正引爆自己情绪的罪魁祸首,一点点变得理智成熟,知道如何管好自己的负能量。
当自己主动,将孩子和自己情绪动荡的负能量场隔开后,孩子才有机会在相对平静、安稳的环境中长大成人。
说了这么多,我最大的感触是:
妈妈们之所以活得累,大部分原因是把太多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其实不需要用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学会看看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做个60分妈妈,就够了。
剩下的40分,交给爸爸和孩子。
妈妈把爱的空间空出来,邀请爸爸多一些分担,自己喘口气之余,也是对爸爸的赋能。
允许孩子有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回归到他自己的节奏里,搞不好会带来许多惊喜。
别忘了,一个和谐温馨的家,无须妈妈自告奋勇当主力。
相反,妈妈果敢活得轻松点,一家人齐心协力,彼此平衡,才能唤醒每个人的动力。
孩子在这其中,也能大大受益,变得更有能量,对未来充满无穷的信心,坚定无疑地走下去。
作者 | 哎呀妈,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