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看见她家8岁的女儿萌萌正在练琴。琴声断断续续,孩子的小脸涨得通红。妈妈一边削苹果一边念叨:"这个指法不对,重来!刚才那段太快了,慢一点!"



萌萌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终于忍不住小声问:"妈妈,我是不是永远弹不好?"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直升机父母"——他们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时刻监控、随时干预。

这样的父母往往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用担忧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让孩子失去对自己能力的信任。

1、否定式教育,让孩子丢失自我认可的底气

心理学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当父母总是用担忧和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接收到的信号就是自己不够好,久而久之,他们会失去自我认可的能力,转而从外界寻找肯定。

《小欢喜》里的乔英子,在妈妈宋倩的高压与挑剔下,即便成绩优异,依然陷入抑郁,因为她始终无法达到妈妈心中的标准,只能不断用别人的认可来填补内心的空洞。



父母以为的“鞭策”,实则是在孩子心里种下了自我怀疑的种子。

2、过度担忧,束缚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

父母的过度担忧,本质上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这种态度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不敢尝试新事物,害怕失败后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浩浩在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前,一直准备得很充分,对自己的表现也充满信心。可是父母却总是在一旁提醒他可能会忘词、会紧张出错,让他原本平静的心变得忐忑不安。结果在比赛中,他因为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这以后,学校再也什么比赛,浩浩都不敢报名了。



当孩子习惯了在他人的认可中寻找方向,就会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在一次次自我设限中,错过发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3、如何走出"中国式担忧与挑剔"的怪圈?

(1)学会"放手式养育"
美国教育家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当孩子学习走路时,我们不会因为他跌倒就禁止他走路。同理,在成长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应该给予适当的尝试空间。

(2)把"你应该"换成"我相信"
与其说"你应该更努力",不如说"我相信你已经尽力了";不是"你的画太丑了",而是"我看到你很用心"。简单的措辞转变,传递的是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3)用欣赏代替挑剔
著名教育学家卢勤提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要忽视缺点,而是要创造一个鼓励表达、允许试错的环境。当孩子感受到"无论怎样,父母都爱我",他们才有勇气面对真实的世界。

写在最后: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无条件的爱

中国式父母的担忧和挑剔,往往源于对孩子的深切期待。但这份期待如果变成了枷锁,就会阻碍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每个孩子都需要明白:他们值得被爱,不是因为他们的成就,而是因为他们是独特的生命个体。

记得看过一句话:"爱一个人,就是让他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值得庆祝的。"



当我们放下担忧,减少挑剔,给孩子一个充满信任和欣赏的成长环境,他们才能真正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永远活在寻求外界认可的焦虑中。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