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一对老教授夫妻,他们的晚年充满了凄凉。最终,老两口病逝于养老院,身后事也是由养老院代为处理。众人不禁心生疑惑:难道老教授夫妻没有儿女吗?真相却令人愤恨不已。


这对老教授育有两女一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那个物欲尚未如今日这般膨胀的年代,夫妻二人省吃俭用,耗尽积蓄,将三个孩子一一送往美国留学。孩子们也确实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个个出类拔萃,这让老两口深感自豪,觉得自己为孩子们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可时光流转,子女们选择在美国定居,曾经风光无限的老教授夫妻渐渐被遗忘。他们与国内的子女失去了联系,仿佛成了被时代遗弃的角落。退休后的老教授夫妻,虽有着丰厚的退休金和补贴,但身体每况愈下,频繁出入医院。养老院多次联系他们的子女,希望他们能回国看看父母,可子女们却以“忙”为借口,一次次拒绝,仅仅给予金钱上的支持。最终,老人在医院孤独离世,至死都没能等到他们倾尽全力培养的“优秀”儿女。更令人心寒的是,养老院通知子女回国办理葬礼,他们依旧冷漠拒绝,还让养老院代办,甚至要求拍照作为“线上葬礼”的纪念。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如此凉薄的儿女,即便再优秀,又有何用?


可悲的是,类似的事情并非个例。浙江一则女孩因手机问题踢打父亲、破口大骂“畜生”的新闻,同样让人怒不可遏。视频中,女孩对着父亲大声咆哮:“你动我手机,你怎么敢的?”边骂边去抢夺父亲手中的手机。一旁五六十岁的父亲,尽管深知女儿过分,但因太过担心女儿,并未让她得逞。父亲的躲避让女孩更加愤怒,她对着父亲拳打脚踢,怒骂声不绝于耳:“特么你个畜生,你怎么敢的呀。”女儿的骂骂咧咧终于激怒了父亲,他扇了女儿一巴掌。女孩被打蒙后,发疯般怒骂诅咒:“你这个老不死的畜生,你敢打我,打呀,打……”

林则徐曾言:“存心不好,风水无益;父母不敬,奉神无益。”一个孩子若不懂感恩,即便其他方面再优秀,对家庭、对社会也无益处。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远胜于养出千千万万个优秀的“白眼狼”。


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不少中国父母自诩为优秀的家庭教育家,却无法阻止自己在孩子心中地位的下降。许多父母满心疑惑,自己付出全部爱与精力抚养孩子,为何孩子如此令人心寒,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更不懂得尊重自己?人们不禁反思,究竟是人性本就凉薄,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曾有视频显示,14岁男生回家便拿起手机玩游戏,父亲提醒他写作业,他却置若罔闻。父亲再次提醒,儿子竟怒吼回应:“做了!”父亲生气,儿子却反驳:“我这样说话怎么了,我让你说我了吗?”父亲无奈解释担心他的学习,儿子又怼:“我让你说我了吗?我什么身份,你什么地位,你配管教我?”父亲被怼得无言以对,只能干笑。这样的场景让人愤怒,这哪是养儿子,简直是养祖宗。越是卑微的父母,越容易养出对父母毫无敬畏之心的孩子。父母应把握好为人父母的权利,该管则管,不能妥协时必须坚持,让孩子心怀敬畏。


一位清洁工大叔走进手机店,羞赧地表示要买最新款苹果手机给儿子。店员见他衣着普通,好心询问,得知为了买手机他们已多次争吵。大叔无奈掏钱,掏出的钱有百元大钞,也有零钱,甚至还有硬币。店员于心不忍,打电话与孩子沟通,希望他换实惠的旧机型,可孩子坚持要最新款。沙拉在《特别狠心特别爱》中指出:“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父母做得过多,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还让孩子习惯享受父母的付出,久而久之,便“理应”如此。孩子不尊重父母,往往是因为父母给了他们不尊重自己的机会。

综艺节目《放学后》中,女儿写作业时,妈妈不停唠叨:“B+,你还好意思说B+,这个加号跟B放一起没用!”女儿翻白眼,让妈妈好好说话。妈妈却开启唠叨模式,说自己舍不得吃穿,希望女儿出人头地。女儿尝试沟通,表示自己有目标会努力,妈妈却不依不饶。女儿被激怒,拍着桌子怒吼:“如果你再这样逼我,我真的会反!”父母的碎碎念通常起不到教育作用,只会损耗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权威削弱,父母与子女间的敬重也会随之消失。

心理学家曾仕强先生曾说:“最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天才,而是让他心中有父母!”心中有父母的孩子,必会恪守尊重父母的底线。懂得尊重父母的孩子,通常懂得感恩,这不仅是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