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

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

从北京传来:

湖北省琨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理事长王华斌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得知喜讯,整个汈汊湖沸腾了,大家欢呼雀跃。琨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自发聚在专业合作社内,观看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大家纷纷回忆起

与理事长王华斌

十余年如一日

养殖螃蟹、创新模式

打造品牌中披荆斩棘的点点滴滴

无不为之动容

武大学子返乡创业

从“白领”到“蟹农”的抉择

1982年,王华斌出生在美丽富饶、烟波浩渺的汈汊湖畔。自小,他便勤奋好学、品学兼优。2001年,他顺利考入武汉大学,攻读国际贸易专业。

2005年7月,王华斌从武大毕业入职武钢,2007年跳槽到钟祥市大生化工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2008年任武汉金牛管业项目经理,年薪20余万元。

正当所有人认为王华斌

将在都市白领

这条光明大道 一路前行时

2013年深秋

31岁的王华斌却毅然

辞去了领人艳羡的工作

回到汉川汈汊湖老家养螃蟹


“华斌,你疯了吗?一个武大高材生,项目经理不当,回到农村去养螃蟹?”同事们纷纷质疑。妻子韩玲也十分不解:“我们现在不是过得好好的吗,为什么要去干这么冒险的事?”

面对同事们的质疑和妻子的不解,王华斌只是默默地展示了一张老照片:汈汊湖畔的老渔民李大爷,手中捧着的螃蟹又小又瘦,一脸无奈而又心酸的表情。

“我要彻底改变汈汊湖十几万亩虾蟹养殖无技术规范、无品牌意识、无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让家乡的螃蟹也有自己的品牌,卖出阳澄湖螃蟹的价格!”返乡前,王华斌在日记本上郑重写下这段话。

万事开头难

资金短缺、技术落后

市场不稳定等 诸多不利因素

像一座座大山

横亘在他面前

王华斌没有丝毫退缩,他日夜泡在养殖场,仔细观察虾蟹的生长习性,虚心向老把式请教,不断学习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理念。

2016年夏天,一场暴雨突袭,冲垮了刚建好的蟹塘围网,价值30万元的蟹苗几乎全部逃逸。深夜,浑身湿透的王华斌独自蹲在溃堤处,打着手电筒一只一只地往回捡螃蟹。

“最困难的时候,我连续8个月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全家开支都靠老婆一人,压力巨大。”王华斌回忆。

“困难是暂时的,绝不能放弃。”王华斌为了攻克蟹苗成活率低的难题,在蟹塘边搭了个简易棚子,24小时观察记录。2015年冬,他在-5℃的低温中连续工作18小时,导致右脚大拇指冻伤坏死,至今留有残疾。

凭借顽强的拼劲、韧劲和闯劲

王华斌的虾蟹养殖事业渐入正轨

联合乡亲们成立的合作社

虾蟹养殖面积

逐步扩大到9000多亩

创新“虾蟹鳜”养殖模式

从“贴牌”到“品牌”的嬗变

汈汊湖

是全国最大的内陆封闭式湖泊

有“江汉明珠”之称

在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一隅,鸟儿们在湖心悠然畅游。通讯员马金华 潘学文 摄

汉川素有养蟹传统

有“中国河蟹之乡”的美誉

然而,汈汊湖螃蟹

却长期沦为其他品牌的贴牌产品

“好水为何养不出好蟹?

好蟹为何卖不出好价?”

返乡养蟹以来

这些疑问

始终在王华斌心头萦绕

王华斌深知,唯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无数个日夜,他在养殖场和实验室间来回奔波,不顾风吹日晒,不惧蚊虫叮咬。为了一个实验数据,在蟹塘边一守就是几小时,反复试验,不断摸索。

“那天,我偶然看到螃蟹在追食病弱的小龙虾,鳜鱼又在捕食净化水质的上层鱼类。”王华斌惊喜不已:“这不就是天然的食物链吗。如果有一种方式能够解决互斗的损伤率,就能大幅提高产品品质,进而提高养殖效益。”

经过百余次试验,王华斌成功构建了“虾蟹鳜水下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并形成了“大闸蟹+小龙虾+鳜鱼+白鲢+田螺+轮叶黑藻+伊乐藻”的水下立体养殖模式,田螺是大闸蟹天然的饵料,轮叶黑藻和伊乐藻净化水质的同时成为大闸蟹和小龙虾天然的栖息场所,避免螃蟹互斗,白鲢苗净化完水质成为鳜鱼的天然饵料。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养殖局限,实现了多种水产品的互融共生,不仅提高了产量,还改善了水质,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如今,这一养殖新模式已在湖北省大面积推广,让千万蟹农受益。

好蟹如何卖好?

“必须打造出

具有影响力的自有品牌,

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王华斌又带领社员和养殖户

开始了品牌创建之路

为叫响“汈牌”大闸蟹品牌

王华斌着力做了三件事:

每只螃蟹都要经过21项检测,佩戴可追溯的“身份证”;

建立全程溯源系统,让消费者扫码即可察看螃蟹的养殖日志;

在武汉光谷和金银湖开设品牌体验店,打造“现捞现蒸”消费场景。

2018年秋天,在湖北省农业厅历时半年的全省十大品牌海选中,“汈牌”大闸蟹从上万家合作社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湖北省合作社“十大品牌”,是全省大闸蟹品类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产品。

当评委们一致将最高分

投给“汈牌”时

七尺男儿王华斌当场落泪:

“我们的螃蟹终于有了姓名!”

带动2000余农户致富

从“先富”到“共富”的梦想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

自返乡创业之初,王华斌就想着如何带领乡亲们一起养殖好蟹、共同致富。他拿着计划书,耐心向乡亲们描绘美好蓝图,成功打动143户村民,共同组建了湖北省琨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经过他和合作社成员的共同努力,琨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螃蟹养殖,规模、品质、品牌同步提升,“汈牌”大闸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上升,行情一路看涨。

“从前我们养的螃蟹论斤卖,现在论只卖,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在汈汊湖养了一辈子螃蟹的80岁老汉许黑子激动地说。

如今

琨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每年带动周边2000余农户

增收3万元以上

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虾蟹的养殖水平,2020年,王华斌投资30万元创办汉川乡村振兴学校,专门培训虾蟹养殖人才。

学校没有豪华教室,课堂就设在蟹塘边;没有高深理论,教案就是王华斌10余年积累的“养蟹日记”和他亲自撰写的《虾蟹鳜生态混合养殖模式》《长江十年禁渔水产养殖业的建议和对策》等实用教材。除此之外,学员们还要学习电商运营、品牌营销等实用技能。

“王老师教我们的第一课是如何给螃蟹‘相面’。”学员王进勤说:“蟹壳要像青瓷一样光亮,蟹肚要像白玉一样纯净。”如今,王进勤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蟹娘娘”,她直播带货单场销售额最高达15万余元。

“只有扶贫、扶志、扶智三措并举,才能帮助传统农民实现身份逆袭,逐步成长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王华斌认为,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批高技能的农业产业工人,就没有强大的“汈牌”,也不会有汈汊湖的强“蟹”之路。

载誉归来

王华斌依然每天

巡塘、喂蟹、带学员

他说:“劳模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的梦想,是让‘汈牌’蟹游向全国、游向全世界,也让汈汊湖的乡亲们富起来。”

来源:孝感日报 郑杰

制作:盛为华

校对:张高远

责编:杨涛

终审:朱霞

出品:孝感市融媒体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