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近日,蚌埠医科大学王亚举团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其研发的基于脱氧胆酸(DCA)的 “DCA 指数” 检测法,有望解决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早期诊断难题,为我国慢性病防控体系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全球常见的慢性肝病,在我国患病率高达29.2%,其中约20%-30%为瘦型NAFLD患者(BMI

蚌埠医科大学王亚举团队长期深耕肝病研究领域,前期已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期刊发表瘦型NAFLD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此次进一步创新提出 “DCA 指数” 检测法,开创瘦型NAFLD无创诊断新标准。研究发现,DCA能诱导MED1蛋白液液相分离,激活SCD1基因表达,驱动瘦型NAFLD脂毒性积累。“DCA/MED1/SCD1 轴” 机制揭示了瘦型患者肝损伤更严重的核心病理,为临床提供了敏感度高达92%的量化风险评估工具,也为靶向相分离的创新药物开发指明方向。


在应用层面,“DCA 指数” 检测具有显著优势,仅需常规血液检测,成本低,且适配便携式设备操作。推广至社区医院和体检中心后,可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机构肝病检测设备短缺问题。据测算,若在全国高风险人群中普及该技术,可大幅降低瘦型NAFLD漏诊率,减少相关医疗支出。这一成果契合国家卫健委 “千县工程” 对慢性病筛防技术的要求,为 “健康中国” 战略提供科技支撑,也对全球NAFLD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