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家启动了“体重管理年”行动,“隐形肥胖”正悄然威胁大众健康。不同于肉眼可见的皮下赘肉,内脏脂肪超标虽无明显体型变化,却暗藏代谢危机,而血脂检测正是揭开这一隐患的关键钥匙。

一、什么是内脏脂肪?

内脏脂肪是包裹在肝脏、胰腺等内脏器官周围的“危险脂肪”。它不仅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还会释放炎性因子干扰糖脂代谢。值得注意的是,即便BMI正常,也可能存在内脏脂肪超标,需通过血液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


二、哪些数值提示内脏脂肪风险?

1. 甘油三酯(TG)

正常值:<1.7 mmol/L

风险预警:≥2.3 mmol/L提示内脏脂肪堆积,增加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关联性:与高糖、高脂饮食及饮酒密切相关。

与内脏脂肪的关系:内脏脂肪过多会促进肝脏合成TG,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并伴随胰岛素抵抗。

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理想值:<2.6 mmol/L(高危人群需<1.8 mmol/L)

危害:被称为“坏胆固醇”,过高易沉积血管壁,加重内脏脂肪炎症反应。

与内脏脂肪的关系:内脏肥胖导致LDL颗粒更小、密度更高,更易穿透血管内皮沉积,加速动脉硬化。

3. 脂蛋白a(Lp(a))

正常值:<300 mg/L

特殊意义:独立于LDL-C的心脑血管风险因子,受遗传影响大,数值升高需警惕家族性高脂血症。

与内脏脂肪的关系:内脏肥胖可能通过炎症机制升高Lp(a),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4. 总胆固醇(TC)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

控制目标:TC<5.2 mmol/L;HDL-C男性>1.0 mmol/L,女性>1.3 mmol/L。

与内脏脂肪的关系:内脏脂肪过多会促进肝脏合成胆固醇,导致TC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内脏脂肪堆积会降低HDL-C水平,削弱其抗动脉硬化功能。

除血脂指标外,以下检测可综合评估内脏肥胖风险:

1. 血糖与胰岛素:内脏脂肪释放的游离脂肪酸会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导致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异常)。

2. 肝功能(ALT、AST):内脏脂肪堆积常伴随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ALT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

3. 尿酸:内脏肥胖者尿酸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

4. 炎症标志物(如hs-CRP):内脏脂肪分泌炎性因子,导致hs-CRP升高,提示全身炎症状态。

三、如何获取精准结果?

空腹要求:检测前禁食9-12小时,避免乳糜血干扰结果。

药物影响:他汀类降脂药需长期规律服用,检测前无需停药;近期感冒或感染可能影响短期指标。

标本选择:优先选择晨起空腹静脉血,手腕采血(末梢血)误差较大。

四、降低内脏脂肪的“两步策略”

1.可通过科学饮食管理改善。日常饮食应减少精制糖、油炸食品摄入,增加燕麦、深海鱼等低脂高纤食物;每天保证500g蔬菜和200g水果,补充膳食纤维;缺乏维生素D者可遵医嘱补充,多吃坚果豆类摄入植物甾醇。


2.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将腰围控制在男性<90cm、女性<85cm,减重5% - 10%,都能有效减少内脏脂肪。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肥胖人群等高危群体,每年至少进行2次血脂检测。检测后需结合饮食和运动干预,3个月复查对比。重视“隐形肥胖”,定期检测、科学管理,才能为健康筑牢防线。

主管| 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工作部

主办| 宣传处融媒体中心

来源 | 海南医院

图文 |郇 宇

刊期 | 第2822

总编:熊 刚

主编:张 奎

编审:张 密 李笑一

编辑:刘超英

邮箱:jfjzyy01@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