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胸痛中心大会CCPCC
“心血管代谢”专题会
以血脂管理的中国探索推动ASCVD防控的全球实践
2025年4月25日至27日,第十四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PCC 2025)在苏州召开。作为心血管代谢领域的前沿阵地,“心血管代谢”专题会汇聚袁祖贻、张岩、崔鸣等权威专家,围绕血脂管理、ASCVD防控及国产创新药应用展开深度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本次会议同步释放三大行业信号:
血脂管理进入"越低越早"时代
脂蛋白(a)成为继LDL-C后的重要干预靶点
PCSK9抑制剂托莱西单抗为代表的国产原研药物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跨越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启示:
基于AHA 2024探讨我国降脂策略新思路
看点一:
LDL-C强化管理仍是基石,“斑块”预后随LDL-C下降显著改善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基于AHA 2024最新研究指出,LDL-C“越低越好”的理念仍需深化。China Heart队列研究首次揭示不同ASCVD风险分层下LDL-C与全因及心血管死亡率的关联模式。针对二级预防人群,发现LDL-C水平与死亡风险呈J型关联,即使在LDL-C<40 mg/dL组(中位随访4.6年),未观察到全因或CVD死亡率显著增加(HR 0.82-0.97,95%CI包含1.0)。首次在大规模中国人群(n=3,789,025)中证实极低LDL-C(<40 mg/dL)的长期安全性,缓解了既往对极低LDL-C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担忧。韩雅玲院士作为通讯作者的一项研究进一步揭示,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3 mg/dL)与LDL-C存在协同效应:炎症活跃时,单纯降脂不足以控制风险,需联合抗炎治疗。斑块逆转研究引发关注:降脂治疗后,总斑块体积、脂核心负荷指数等指标均随LDL-C下降显著改善,纤维帽增厚率达30%以上。李建军强调:“斑块逆转与年龄密切相关,年轻患者获益更显著。”
看点二:
Lp(a)独立风险再添新证,国产PCSK9抑制剂“双降”效果引关注
围绕心血管残余风险专题会重点探讨了脂蛋白(a)[Lp(a)]的独立致病作用。李建军教授指出,Lp(a)浓度与薄纤维帽斑块等斑块易损性风险呈正相关,尤其在合并高LDL-C时,心血管事件风险激增2-3倍。然而,生活方式干预对Lp(a)调控效果有限,药物治疗成为关键。
看点三:
从『他汀时代缺席者』到『PCSK9i领航者』,中国心血管药物研发加速弯道超车
1. 双靶降脂机制待深挖
托莱西单抗通过酵母展示平台研发,与PCSK9亲和力更强,免疫原性更低。可能通过LDL受体与非受体双代谢通路,实现LDL-C降幅近70%、Lp(a)降幅近50%的亮眼数据,其双靶点调控机制值得深挖,为ASCVD防治提供新武器。反应其双降优势的Meta分析结果已在AHA 2024发布。
2. 临床实证引国际关注
李建军教授亲身使用1例42岁前降支和回旋支狭窄大于50%患者经托莱西单抗联合治疗1个月后, LDL-C从高危值3.55下降82%,Lp(a)降幅62%,影像学证实斑块稳定逆转。
3. 中国原研实力破僵局
我国打破欧美垄断格局,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PCSK9抑制剂研发、生产全链条自主(全球第三款)的国家。托莱西单抗的医保后大规模临床使用更使中国患者享受显著获益。李建军教授透露为其撰写的相关新综述即将在药学顶刊(Drugs:13.0)发表。
LDL-C与Lp(a)双靶点控制:
院内早期强化降脂策略或改写指南
看点一:
EMPACT研究——首个国产创新PCSK9单抗CV-OT研究解读
北京阜外医院吴娜琼教授汇报了全国多中心CVOT研究EMPACT的阶段性成果。针对接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院内早期启动托莱西单抗联合他汀治疗的强化治疗组6个月LDL-C<1.4mmol/L达标率达80%,<1.8mmol/L达标率达90%,Lp(a)可以实现41%的降幅。吴教授指出:“PCSK9抑制剂不仅降脂,还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释放,机制上契合ACS病理需求。”
目前该研究已入组2076例,计划2026年完成,若结果阳性,将为ACS患者院内强化降脂策略提供高级别证据,助力中国方案走向国际(研究部分数据已获2025巴黎EuroPCR会议口头报告资格)。
看点二:
临床实践启示——联合降脂推动斑块逆转,早期干预优化预后
上海瑞金医院王晓群教授通过一例75岁女性病例,展示了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托莱西单抗对临界病变斑块逆转的显著效果。9个月强化调脂后,患者LDL-C从2.6 mmol/L降至0.62 mmol/L,Lpa从0.57降至0.22;未经处理的分叉处以脂质斑块为主的结构明显稳定,斑块体积明显缩小,FFR值从0.87提升至0.91,血管功能有轻微上升。王晓群强调:“强化降脂可延缓甚至逆转斑块进展,减少二次血运重建需求。”
看点三:
《全面管理血脂相关心血管风险中国专家共识》重磅发布
陈桢玥教授代表撰稿专家在专题会上发言指出,长期以来,LDL-C被视为ASCVD的关键致病因素,是降低ASCVD风险的首要血脂干预靶点,但即便LDL-C达标,心血管剩留风险依然显著。残余LDL-C、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及其残粒、Lp(a)等脂质相关剩留风险备受关注,有效管理这些风险或可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然而,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血脂相关心血管风险管理指导共识。本共识全面阐述与心血管风险相关的脂质参数,直击临床问题,为血脂管理与临床实践提供精准指导,强调需长期稳定管理血脂,以降低心血管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苏晞教授主持发布仪式并以“实用、完整、专业、前沿”高度评价该共识的意义与价值。
会议总结与展望:
中国方案有望引领血脂管理新时代
张岩教授、崔鸣教授总结指出,国产PCSK9抑制剂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在心血管创新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随着托莱西单抗纳入医保、EMPACT研究推进,中国证据将推动全球血脂管理策略更新。袁祖贻教授呼吁:“未来可聚焦Lp(a)特异性靶向药物研发,同时探索血脂-炎症-代谢多轴干预模式,为ASCVD防控提供更优解。”刘学波教授、廉哲勋教授出席并贡献精彩主持,钱菊英教授等撰稿专家登台启动《共识》发布仪式。
本次专题会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实践指导,更彰显了中国心血管学界在国际舞台展现学术影响力,为破解ASCVD防控这一全球健康性难题贡献东方智慧的信心与实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最新前沿信息交流之目的,仅供医疗卫生行业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文中所有观点不代表梅斯医学立场,亦不代表梅斯医学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