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舞为笔,熔铸初心使命;以艺通心,激荡时代回响。北京舞蹈学院历时6年打造的“那些故事”红色育人工程,开创了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政教育的新范式。从陈望道译红书的真理之光到黄文秀扶贫路上的青春足迹,从夏明翰绝笔家书的信仰力量到赵一曼烽火母爱的深情凝望,舞者以肢体为史笔,将红色经典转译为跨越时空的舞蹈诗篇。该工程构建起“编创-传播-育人”三位一体体系:舞台上,多个舞种跨界融合重塑红色美学;云端里,百万观众在艺术共情中触碰精神丰碑;课堂中,青年学子以身体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当演员足尖丈量脱贫攻坚的“两万五千公里”,当舞蹈语汇激活革命家书的温度,我们见证着艺术教育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北舞答卷,更触摸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为人民而舞”的赤子之心。这份创新实践不仅为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更昭示着红色文化传承的青春表达永无止境。
2024年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项目——北京舞蹈学院原创中小型舞剧专场“那些故事”,于2024年1月10日在北京市天桥艺术中心进行公演,并于2024年7月16日至18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期间,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上演,收获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与一致好评。
项目介绍
原创中小型舞剧专场“那些故事”是北京舞蹈学院推出的以礼赞英雄人物、时代人物为主题的原创优秀小舞剧作品集锦,通过这些人物动人的篇章,展现陈望道、夏明翰、赵一曼、袁隆平、王进喜、黄文秀等的崇高精神。“那些故事”源于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红色经典故事,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创作的舞蹈作品。
创排“那些故事”是学院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思政新探索、“三全育人”体系下学演创研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教学新形态,该项目参演人员分别来自青年舞团、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创意学院和附中。作为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新亮点,创排“那些故事”也是北舞人共同思考和践行“如何在新时代守初心、担使命”的生动实践,是创新探索形成的“艺术+思政”“舞蹈+思政”的教育新模式,是引导师生自觉将舞蹈专业学习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努力创作有筋骨、有温度的艺术作品的新举措。
围绕原创中小型舞剧专场“那些故事”,北京舞蹈学院官微、舞蹈剧场官微、青年舞团官微、天桥艺术中心官微分别对该项目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对演员和主创进行了采访和报道。人民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也都发表了评论文章,称赞“那些故事”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精神洗礼。许多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表示被舞者们的深情演绎打动,对英雄们的崇高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大道薪火》演出剧照
育人成效
“实践课”——各专业学生在参与“那些故事”的创排、表演过程中,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深入品读人物传记,相互间交流钻研,深刻感知红色精神,将红色精神融入舞蹈之中,从而更好地塑造角色,精准诠释舞蹈作品的内涵。同时,参与演出制作的艺术管理专业同学们也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将其体现在多维度、深层次的演出制作过程中,使得演出圆满完成。
“必修课”——为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理念,并创新“思政+舞蹈”育人模式,北京舞蹈学院团委积极响应号召,组织青年学生代表走进天桥艺术中心剧场,共同观看“那些故事”;并组织学生代表观看“那些故事”演出录像并与主创进行交流、学习。通过观演和交流,广大师生深入感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从而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提升思想觉悟。
“公开课”——“那些故事”是北京舞蹈学院用艺术作品向大众讲述中华文明精彩故事的一节公开课。北京榜样人物、医护人员代表等走进天桥艺术中心剧场观看“那些故事”;并在北京舞蹈学院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期间,向全国各艺术院校的有关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呈现了这堂生动的公开课。
作者:张昊 李艺璇(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