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年,苟且偷生、受尽屈辱的西晋末代皇帝司马邺被匈奴人建立的汉赵政权的第三位皇帝刘聪杀害,年仅十八岁。

随后,偏安江南的西晋宗室成员司马睿称帝,赓续晋朝的司马家族香火。

虽然司马睿当皇帝的时间比司马邺晚,其实他的辈分要比司马睿高。

前者是司马懿的嫡系曾孙,后者是司马懿的旁支玄孙。

司马邺得管司马睿叫叔叔。

还记得司马懿“三妾”中的伏夫人么?她生了司马亮和司马伷两个儿子,其中的司马伷后来被封爵位为琅琊(今山东临沂)王,他就是司马睿的爷爷。

276年,司马睿生于洛阳,他爹是承袭琅琊王爵位的司马觐。

290年,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在司马觐去世后,也依例承袭了琅琊王。

处于西晋帝室旁支地位的司马睿,整个少年时代和大半个青年时代都在默默无闻中度过。

他既没有血缘优势,又无权无兵,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看客。

如果说他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能在“八王之乱”初期纷繁复杂和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保全自身,一直都安然无恙。

304年,伴随政治斗争愈发尖锐,28岁的司马睿最终被牵涉其中,不能再独善其身。

时任左将军的他,跟从挟持着晋惠帝司马衷的东海王司马越,参加了征讨成都王司马颖的战争。

结果,朝廷军在荡阴(今河南汤阴)被打败,司马越逃回封国,司马睿和司马衷等人被司马颖劫掠到邺城(今河北邯郸)。

不久,司马睿的叔父、东安王司马繇因得罪司马颖而被害,司马睿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于是暗中逃出邺城,奔往洛阳。

到洛阳后,他马上将家眷全部接出,回到自己的琅琊封国。

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采纳琅琊士族“琅琊王氏”核心人物王导的建议,求取南下发展的机会,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之江南诸军事、假节,南下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

当时,匈奴人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

为躲避战乱,众多北方官民渡江南下,人数超过百万,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士大夫和贵族阶层。

据《晋书·王导传》里记载:“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中国古代出现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史称“永嘉衣冠南渡”。

因此,司马睿南下建邺,名义上是移镇,实际上类似于逃亡。

由于当年晋武帝司马炎灭亡孙吴政权后,南方士族的仕进之路长期被排斥,他们对蜂拥而来的北方人很是敌视,尤其是其中的皇室和士族。

作为素无名望和业绩的皇室旁支,司马睿出镇建邺后,想要在原吴国境内建立起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政权,存在相当大困难。

在王导及其堂兄王敦的辅佐下,司马睿采取“谦以接士,俭以足用,以清静为政,抚绥新旧”等策略,优礼南北士族,消灭反抗势力,安置流亡人员。

最终得以在江南立足,牢牢占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初步形成一个以南北士族为核心的江东政权。

316年,刘聪的汉赵军围攻长安。

长安城内发生严重饥荒,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一大半人被饿死。

困守长安、山穷水尽的晋愍帝司马邺被迫投降。

在向刘聪递交降书的同时,司马邺也给已在江南站稳脚跟的司马睿下了一封诏书,同意他代行“统摄万机”职责,并要求他在称帝后收复旧都,报仇雪耻。

接到诏书后,司马睿在众臣的拥戴下,接受了“晋王”的名号,成为晋王朝的唯一代表。

当司马邺被刘聪杀害的消息传出后,司马睿正式在建康(为避晋愍帝司马邺的讳,建邺已于313年改名为健康)称帝,史称东晋。

由于在司马睿称帝立国的过程中,王导和王敦出力很多:

王导主内,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

王敦主外,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立下汗马功劳。

因此,东晋建立后,王导和王敦实际把持了朝政,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不久之后,司马睿开始不满这种状况,力图重建皇权威严。

他重用大臣刘隗和刁协,对王氏兄弟渐渐疏远,态度十分冷淡。

这自然也引发了王氏兄弟的不满,并最终导致王敦起兵叛乱。

王敦率兵攻入建康,把司马睿软禁在宫中,取消人身自由。他控制朝政,随意进退内外群臣,并放任士兵四处劫掠。

面对王敦的控制与羞辱,司马睿极度痛苦,心力交瘁,最终于322年病死宫中,时年四十七岁。

司马睿死后,谥号元皇帝,史称晋元帝,庙号中宗。

(待续)

(晓崇原创,部分内容参考百度及DS。图片由豆包AI创作。2025年04月于荆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