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世家门阀一直伴随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或倒退:

东汉豪族的举荐入仕与世家联姻。 东汉时期,豪族通过经学传家培养子弟,利用家族势力和社会关系相互举荐进入仕途,还通过世家联姻巩固家族地位,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而后期为了稳定既得利益集团, 让地方豪族始终有入太学和“举孝廉入仕”的机会,再通过地方察举制度,保证了阶层的稳定和固化,巩固了豪族的基本盘。

然后,东汉豪族在三国时期遭到了灭顶之灾,尤其是六大家族。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被世家门阀利用。九品中正制(但其实是察举制的翻版)本是为选拔人才而设,但在魏晋时期,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操纵。他们凭借自身的政治、经济势力,控制了人才选拔的权力,使得选拔标准偏离才能,更多地倾向于门第出身。

魏晋时期后期世家门阀基本被灭得七七八八。


唐代门阀对科举舞弊的默许纵容。唐朝科举中出现“行卷”、“公荐” 等现象,充满了潜规则,高官显贵利用这些方式为自己招揽人才、结党营私,私下给考官打招呼要求选中自己的门生、亲眷等。而到了唐朝后期,世家门阀基本上掌控了社会最重要的资源。

在唐朝末年以及五代十国,世家门阀基本被团灭(最惨烈的就是黄巢起义,灭了一半以上的世家),这导致北宋初期的社会重整。

北宋恩荫制度继续换着花样培养世家。北宋时期的恩荫制度允许官吏、宗室、外戚等的子孙亲属凭借父祖的权位获得官职,而不必经过常规选拔程序。这导致了大量官员子弟依靠家族背景进入仕途,出现冗官现象。

宋代的恩荫制度有多泛滥?泛滥到名目众多难以数清,泛滥到一人当官人人可以当官。当时就有人感叹宋代的恩荫制度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高官的儿子、孙子和种子,以及近亲远亲、连学生、家仆都能得到恩荫,也能够直接进入体制内,享受相应的待遇。

北宋后来出现的冗官冗员问题十分严重,也催生了王安石变化等造成社会激烈变化的事件。据统计,这种冗官多达10万人,可以说吃垮、拖垮了整个大宋王朝。

事实证明,这些不公平、不公正的有利于世家门阀的制度与沿袭,对社会都有着极大的伤害性,最终世家也会因此遭到反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