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后来被评为汉初功臣第一,相比较于汉初大量功臣被刘邦清洗,萧何最后能够一直身居高位却安然无恙,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所以自古以来,萧何都是备受人们讨论和追捧的。
但是,我们读历史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然我们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俗称知识储备足够了,但文化积淀还差得远。
萧何这个人其实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简单!比如说,他一定就是一个好人吗?是一个忠臣吗?是一个良友吗?并不见得吧!比如他端着秦朝的饭碗砸秦朝的锅、他让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样的人能那么简单吗?
萧何的人生起点其实比刘邦高。虽然萧何和刘邦都是楚国的士族阶级,但是很明显萧何在最初的就业问题上,领先了刘邦一步。萧何最开始在哪里就业呢?沛县县委!担任什么岗位呢?主吏掾!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呢?按今天的说法就有点县委组织部部长和办公室主任的味道。在沛县当地也算是个人物了。
但是这么还是要客观解释一下,在古代,“官”和“吏”是两个概念,简单而言,“官”是有国家正式编制的,“吏”却没有。萧何这个岗位看着很拉风、权力很大,但其实是个吏。相当于政府的高级协议工。秦朝当时实行的是最简洁版本的“郡县制”,皇权不下县,对县这个单位的人事任命也就基本落实到县令、县尉寥寥几人身上。其实的基层行政人员都是由县令在当地挑选、报上级审批通过而安排的。其实一直到两汉,这种豪族地方自治的管理模式都没怎么变过。流水的县令,铁打的功曹等等。外来的县令挂牌,当地的豪强实控具体事务。
虽然“吏”并不是“官”,但也是要进入体系内的绩效考核的。这个有过挂靠经验的朋友应该都能秒懂。萧何当时表现如何呢?几乎年年第一名。也正是因为萧何的工作业绩太过于优秀了,秦朝中央政府除了多次嘉奖外,还有心要对他进行提拔,要把他调到中央直属机关去上班。相当于让他从“吏”蜕变成“官”。但是有可能是因为萧何对秦朝并不认可,所以居然没有应召,一直呆在沛县做自己的地方大哥。
萧何为什么工作能力这么强呢?其实就是因为专业和专注,用现在的话来说,萧何就是一个如鱼得水的体系型人才。萧何这个人除了勤奋机敏之外,他擅长于什么呢?擅长于历代律令。这些律令大家要理解,它其实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各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吃透了这些东西,其实在体系内工作是事半功倍的。
这一点,其实是成就萧何一生的关键。他后面跟刘邦打进咸阳,为什么啥都不顾上而火急火燎地去搜集秦朝的各类典藏制度?因为他识货嘛!知道那样一套成熟体系的价值嘛!所以,咱们在现实生活之中,也要有清醒的认识,社会最优秀的人才群体一般都是在体系内的,什么高手在民间,这种话大家乐呵乐呵就得了,民间不是没有高手,但比例是很少的。而且民间高手往往是高明在点上,而不是线上,更难的是面上,是不够体系化的。
举个例子哈,咱们现在很多民企员工实际上是看不起国企员工的。这个要一分为二去看,比如是具体的操作层面,有可能国企员工确实不如民企员工,因为有些土办法确实好使。但是要说体系思维,要讲系统管理、系统构造、技术升级这些东西,民企员工真的还大多数没法跟国企员工比。
萧何这种人生底色和经历,其实也基本框定了萧何的人生最优赛道。萧何角色是干什么的?接人待物、上传下达、物资往来等等嘛。干这种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性格和能力呢?有眼力见、性格随和、作风稳健、老成持重、勤俭节约嘛。比如韩信那种性格就不可能干好这一类工作。
长期在这样的岗位上工作,造成了了萧何察言观色、统筹调度、合理分配、八面玲珑的本事和性格,是一个天生的好管家。后世的绍兴师爷为啥那么出名?其实也就是一种文化的沉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绍兴人那种内敛谨慎的性格就比其他人更适合干师爷这个行当。
而且像萧何这种人,天生就是社交达人。比如他在沛县期间,跟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都相继成为了莫逆之交。这说明什么?说明萧何是懂社交核心密码的,作为沛县的主要管理者,不跟刘邦这些地头蛇搞好关系,很多事情是很难办的。
总而言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沛县的大小事都是萧何出面张罗的。比如吕雉一家从砀县搬来沛县,因为吕家是大老板,沛县政府对这位财神爷很重视,所以组织了一个欢迎仪式,跟现在招商引资的合作仪式一样。具体的负责人就是萧何。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主要是为了引出萧何身上极为关键的一个品质——自知之明。
其实按照萧何在沛县当地的声望和能力,沛县县令想要起义单干的时候,被萧何和曹参两人阴了,然后把藏在芒砀山的刘邦等人接回来之后,推选新的起义领袖时,萧何是不是更有资格成为老大哥?可以说,如果当时是萧何当带头大哥,雍齿都不一定会反。但是,萧何把一哥的位置让给了刘邦。为什么呢?其实主要就是萧何这个人特别自知和知人,他知道自己只适合当副手,而刘邦这种舍我其谁的混不吝才适合干一把手。
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一点哈。其实大多数人在面对巨大名利的诱惑时都是情难自禁的。有几个人能把一把手的位置拱手相让?有几个人不是想着过把瘾就算死了都值得?有几个人不是为了一些虚名浮利而兄弟反目?
其实只要萧何铁了心要跟刘邦争一把手的位置,沛县这支队伍基本上就很难走出来,最后不知道会成为谁的附庸,或者直接烟消云散了。
我们很多朋友一提到什么争名夺利的事情就热血沸腾了,其实大可不必,咱从来不反对大家去争名夺利,因为这是人性自私自利所决定了的。咱只是反复在提醒大家,要向萧何、张良这些人学习,该争的东西我争,不该争的东西我绝对不争。
请大家一定要相信,很多人其实最后就死在对“争”字理解不透上面。这个时代我觉得最可怜的糊涂蛋就是彭越。项羽没分封他,他觉得如何如何,也不看看项羽当时凭什么要分封他?结果一直不服就干,这也没问题,因为你不服气想争一争,刚好自己也有一定的争取能力。但是到最后呢?刘邦夫妇要杀你的时候呢?你怎么不争了呢?不争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被剁成肉酱当成刘氏新出品的新食品送给各位异姓王尝味道去了。你拿不住的东西,争了干嘛?
所以,这里也想多跟大家聊一聊,我们其实很多朋友很多时候还不如一些小孩子,大家去看,一些鸡贼的小孩子平时在家里挺横,但一出马就立马老实了。跟家里人啥都争,但跟外面人绝不啥争夺。为啥呢?因为他们知道家里人不会把他怎么样,他可以争,争赢了争输了都不会有太大后果。但是到了外面就不一样了,争输了可能会被毒打。这下大家知道什么该争,什么不该争了吗?
后面追随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其实萧何露脸的机会并不多。这个大家要理解,不代表萧何不厉害、不重要,而是萧何这个贤内助的身份和角色决定了。跟很多创业夫妻档一样,男主外女主内,主内的那个人就注定没那么多上镜的机会。
但是还是有几件事是应该给大家唠一唠的,不然后面没法解释萧何为什么能评为汉初功臣第一人。
第一件事便是萧何在进入咸阳的第一时间就搬空了大秦各部门的制度文件。这件事大家一定要深刻理解,这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大秦王朝的硬件刚刚被摧毁,萧何这个老六第一时间把人家大秦的芯片给揣兜里了,然后慢慢琢磨,逐渐“复制”了一个新的体系,只不过是挂着大汉的牌子而已。
第二件事就是萧何推荐韩信成为刘邦的三军统帅。其实萧何一直都没有领兵作战过,他懂什么军事理论呢?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他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体系型人才,又得到了大秦宝典的进一步升华,对构建体系的理解是要高出其他人的。他不懂领兵作战,但是他懂军事体系呀。跟前面讲的国企和私企员工一样,操作国企员工干不过私企员工,但体系、技术这些人家国企员工在行啊,按图索骥,对照体系一比较就知道韩信是不是这个体系的冠军拼图嘛!
第三件事就是刘邦跟项羽对峙多年的战略支撑问题。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是非常烧钱的,尤其是刘邦这种几年都被项羽压着打的情况。彭城之战后和荥阳对峙期间,刘邦是多次被项羽打得老本都赔光了的。除了一次去修武县夺了韩信的兵权吃了一回现成的(还只是兵),其余都是开口问关中的萧何要的。这种功劳和能力是非常了不起的哈,后世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之前,史书就给了他一个评价,随时保证刘备东征西讨时足兵足食,这就足以名垂青史了。咱在这要说一句,我们有些年轻人天天要高档消费、没钱了就问家里要,真以为大家在佩服你们活得潇洒吗?人家是在佩服你们有个能力极强的好爹妈。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后,论功行赏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有一件事却一直没有定下来,那就是论资排辈的事情,跟后世梁山好汉排座次一样。刘邦本来是让大家公选第一功臣,结果大家争来争去,争了一年多也没有个结论。最后,刘邦就亲自发话,他认为萧何就是开汉第一功臣。
可是刘邦这意见引起了功臣宿将们的广泛抵触,那些拼死沙场的武将肯定是不乐意的,这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廉颇和蔺相如”吗?文武两个阵营互不服气嘛!
刘邦为了堵住悠悠之口,解释道:“你们都打过猎,知道猎狗。打猎靠猎狗来抓到猎物,但是指示猎物踪迹的却是人。你们能够抓到猎物,功劳相当于狗,而萧何发指使,功劳相当于人。另外,你们不过是一个或者几个人跟随我,而萧何把他全族几十个子弟都送到前线去了,当第一功臣有什么问题呢?”
被刘邦这么一锤定音之后,萧何功劳第一的名誉算是正式确定下来了。
然后还有一个朝中排座次的问题,跟我们现在安排席位是一个意思。这个时候大家(主要是武将)又说:“平阳侯曹参功劳最大,他攻城略地,身上伤痕累累(有七十多处),应该他排第一。”
刘邦因为前面已经强行把“功劳第一”的头衔给了萧何,这个时候也不好再跟同志们去争执。但是任何时代都有人特别善于揣摩上意的,关内侯鄂君立马站出来说:“在楚汉之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转漕关中,才保证了供应。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
鄂君这番话让刘邦再次把位次第一也给了萧何,还特许萧何可以带剑穿履上殿、不必三跪九叩。还封赏了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每人都有食邑,并加封萧何的食邑两千户。让萧何成了真正的万户侯。之前唯一的万户侯是曹参哦!
尽管刘邦和鄂君都对萧何成为第一功臣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但应该还有很多朋友不能理解。所以这个时候,要跟大家解释一下,萧何这个第一功臣是实至名归的哈。
大家有时候去想一想,刘秀的第一功臣是谁?邓禹!怎么不是吴汉、贾复、冯异他们呢?曹操的第一个功臣为什么荀彧?刘备的第一功臣为什么是诸葛亮?苻坚的第一功臣为什么是王猛?李世民的第一功臣为什么是长孙无忌……这些事情大家要去归纳总结一下呀!
咱不过多去解释这些事情了,萧何这个岗位如果放到一个股份制企业来讲,他就是总经理;放到地主家,他就是大管家。无论从贡献值还是情感关系来讲,他就是老板心目中的第一人。
举个例子吧,在我们当今的企业之中,管生产的副总一般是要比管销售副总更有含金量一点。
朋友们,学会去读懂政委、管家这些岗位哈!
具体一点来讲,萧何成为第一功臣有三个具体的有力支撑。第一个就是便是前面提到的他是大汉管理系统真正的缔造者;第二个就是无论是资历还是跟刘邦的私人感情,他都是首屈一指的,刘邦这个老大位置还有萧何谦让的成分在里面呢。第三个是萧何特别懂政治,荥阳对峙时,刘邦其实就开始疑神疑鬼了,经常去抽查坐镇关中的萧何,萧何后来主动按期汇报,还把自己家族的几十个子弟都送到前线了。
具体简单罗列一下:刘邦未发迹时,萧何就经常接济、帮助他。后来,刘邦千里迢迢去押送劳役,大家给他凑盘缠,萧何也是给最多的(500钱);刘邦斩白蛇起义,落草于芒砀山,他老婆吕雉受到牵连,被抓入狱,也是萧何多方打点和照顾,护其周全的;再后来,就是沛县起义时,萧何主动把刘邦推上老大的位置;楚汉相争时,萧何为了支持刘邦,将全族几十个子侄全部送到了前线……
所以,萧何当这个第一功臣确实是实至名归的。但是伴君如伴虎,晚年的刘邦还是有点不相信萧何了,对萧何产生了一定的猜忌。啥原因呢?其实主要是刘邦想压制吕家的势力,所以对萧何这种跟吕雉家族走得极近的大佬很是不放心。
一开始,萧何还没有觉察到危险性,觉得自己只要多干事、少说话,就能平安无事。后面是一个叫召平的人告诉他这样不行,你这么滴水不漏反而会让刘邦更加猜忌你。你得表现出一定的名利之徒的嘴脸,要么贪财要么好色,这样才能让刘邦感觉你是可控的。要知道咱们皇上当年可是从咸阳宫的女人堆里爬出来之后,才开始蜕变的。你要老这么端着,他由己度人,不会感觉你跟当年的他一样?
刘邦的晚年其实大部分时间带兵在外平乱,但经常会派人回来打听萧何的动静,这说明刘邦真的担心萧何跟吕家搅合到一起,背后捅自己一刀。
萧何也终于想明白了,故意贪污受贿、圈地役民。相当于告诉刘邦,兄弟我真没有其他想法,就是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如果有啥想法,现在我的罪证都掌握在你手里了,你可以随时冠冕堂皇地杀了我。这样,刘邦才慢慢对他放心下来。
萧何这种人,他确实是没有张良那么聪明和洒脱,但相对大多数功臣和权臣来说,他已经算是相当聪明了。萧何聪明在哪里呢?其实就一点,他特别善于把握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之中的分寸感、边界感。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干什么,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不能要的,知道跟什么样的人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相处……用咱们做厨师的朋友的专业术语来讲,那就是火候控制得相当到位。
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懂,但是能够功成身退的人其实并不多。为啥呢?克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欲望嘛,一山望着一山高呗!都知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但都喜欢月盈水满,舍不得自亏自损嘛!
最后总结一下,写了这么多,大家要学习萧何重点在于什么呢?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多跟萧何学学怎么恰到好处地给自己的人生做做减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