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8年,博浪沙尚未褪去冬日的风寒时,一支由三十六辆铜车组成的庞大车队,就沿着驰道,缓缓的向它靠拢。

前有鸣锣,后有马队,中间端坐的,正是刚完成第五次巡游的始皇帝嬴政。他一统诸侯,难免志得意满,视六国旧贵如蝼蚁、草芥。

然而,让秦始皇意料不到的是,在车队三百步外的密林中,有两人正虎视眈眈的等待着他的到来。

随着一声怒吼,重达百斤的铁锥破空而出,轰然击中车队中的副车。

尘土飞扬间,秦军铁骑如潮水般涌向密林,可暗杀秦始皇的谋划者,却在封锁之中,悄然遁入了山野。他,就是韩国贵族后裔张良。

纵然,此次谋杀虽未能全取秦始皇的性命,却如惊雷般撕裂了“秦万世”的幻梦。

有趣的是,史家常将张良比作汉初第一谋士,可他们鲜少提及,这位“状如妇人好女”的智者,最初是以刺客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



张良出生于世家大族,他的祖父张开地连任三朝宰相,父亲张平也曾两次相韩,是典型的贵族子弟。

然而,秦灭韩后,张良家道中路,他深知刺杀秦始皇是复国的唯一希望。于是,张良散尽家财,暗中招募死士,意图伏击秦始皇的车驾。

不幸的是,天意弄人,秦始皇的车队极为庞大,副车与主车形制相似,力士掷出的百斤铁锥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得以侥幸逃生。

因此,张良隐姓埋名,被迫流亡。

而在下邳时,张良偶遇了足以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神秘老者,黄石公。这位老者曾三试张良,先命他桥下拾履,又故意斥责他迟到,最终授以太公兵法。

这部姜尚遗著,从此成为了张良扭转乾坤的“法宝”。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掀起反秦起义,各地郡县纷纷响应,怀揣复国大梦的张良,自然也不例外。

他借助项梁的力量,拥立韩王成,率千余残兵在颍川一带与秦军周旋。

然而,当秦将李由带着三万精锐,前来围剿时,这支匆匆组建、缺乏根基的军队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更令张良意想不到的,原本作为“盟友”的楚军,却坐视不管。纵然张良安排死士夜袭秦营,焚烧他们的粮草,终因孤立无援而难以为继。



于是,张良的目光转向了沛县的刘邦。

公元前208年,刚刚拉起反秦队伍的张良寡不敌众,意图向东投奔农民起义军的首脑景驹时,在半路上巧合的与刘邦相遇了

当时,刘邦正率军攻打下邳以西的丰邑。

张良在市集中见刘邦与百姓交谈,看他言辞豪迈,毫无贵族倨傲之态,心中暗生好感。因而主动求见,以太公兵法测试刘邦。

尽管刘邦出身草莽,未读诗书,却对张良所言的策略一点即通。张良论“以虚击实”、“因势利导”,刘邦却拊掌大笑:“先生所言,正合我意。”

随后,刘邦采纳张良的“虚张声势”之计,以疑兵吓退秦军,轻取丰邑。对此,张良惊叹道:“沛公虽不习兵法,然而天资颖悟,是上天授予的奇才啊。”

自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君臣之谊。

而在接连兵败后,尽管他一心复韩,可也深知天下大势,已非六国旧制所能维系了。

当时,楚怀王与诸将盟约“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正欲西进灭秦,张良权衡利弊后,暂别了韩王成,跟随刘邦西征咸阳。



在刘邦西进灭秦的关键战役中,张良更是屡献奇策。

宛城之战时,面对守军的负隅顽抗,他劝刘邦“许降缓兵”,以计取城,避免强攻损耗;抵达峣关后,张良又献“疑兵之计”,令士卒多树旗帜,扬尘击鼓,佯装大军压境,迫使恐惧中的秦将发生内讧,不战而胜。

尤为关键的是,当刘邦攻入咸阳,沉迷秦宫奢靡时,张良又与樊哙力谏他“还军霸上,约法三章”,为刘邦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拥戴。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40万大军入关,依照楚怀王的约定,本应册封刘邦为关中王。然而,范增识破了刘邦的野心,他力劝项羽设鸿门宴,暗中刺杀。

当时,刘邦仅带着张良、樊哙等百余骑赴宴,形势危如累卵。好在,入关途中,张良就着手经营着项羽集团内部关系。

他深知项伯贪利重义,就在蓝田之战后秘密赠予他黄金百镒,更以“楚汉本为兄弟之邦”的说辞消解他的戒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