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兴国县永丰乡的青山绿水间,1912年诞生的马泽迎或许不曾想到,自己将用半生戎马书写一部红色传奇。这位从贫苦农家走出的革命者,以"每战必前"的勇毅精神,在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硝烟中淬炼成钢,在长征路上用血肉之躯护卫革命火种,最终成为共和国首批授衔的少将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开国少将马泽迎的故事。

马泽迎来自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家中没有土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受尽了地主的盘剥与欺辱,正因如此,马泽迎从小就同情穷人,内心也产生了反抗情绪,为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政策,我党没有坐以待毙,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兴国暴动后,兴国的很多青年都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中,马泽迎也成为其中之一,他报名参加红军,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中担任班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蒋介石大为惊恐,连续发动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在第一次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马泽迎表现非常英勇,多次负伤却仍然坚持战斗,很快就被提拔为一名连级干部。



1934年10月,马泽迎跟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湘江战役的血色气息中,马泽迎担任断后任务,当敌人对师指挥部发动突然袭击时,马泽迎率领警卫排用刺刀杀出一条血路,身中三弹却仍然背着受伤的参谋长突出重围;过草地时,马泽迎将仅剩的半袋炒面分给伤员,自己则以树皮草根充饥,这种舍身忘我的精神,使红军成功走出了茫茫草地,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马泽迎被委以重任,担任陕甘宁边区骑兵团政委,面对前线人员紧张的局面,马泽迎义不容辞地来到冀中军区,参加了冀中区的反“扫荡”战斗,于1943年被提拔为八路军129师警备旅副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马泽迎成为华北野战军的一员,担任华北军区第七纵队二十旅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第二〇六师政治委员等职务,参加了平津战役等一系列战斗,为华北地区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马泽迎先是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副政委,然后又担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的职务,1951年,马泽迎率领志愿军前往朝鲜战场,参加了朝鲜战争一九五一年夏秋季防御战役和反“绞杀战”,回国后被提升为空军第二十七师政治委员,并进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



1955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中,马泽迎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后,马泽迎一直在军队工作,为军队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于1974年6月17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2岁,中央军委批准马泽迎为烈士。

临终前,马泽迎将军将毕生积蓄作为特殊党费上交,遗嘱中写着"骨灰撒在赣江源头"。这位开国将领用生命诠释了何为真正的革命者:从农家子弟到共和国将星,他始终保持着那份纯粹的初心。如今,兴国革命纪念馆内陈列的那柄缴获的日本将官刀,仍在无声诉说着那段铁血丹心的岁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