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看上篇:

我方指挥策略在一线落实很顺畅,指战员战斗状态已达最佳不需再动员,各部都处于相对主场(即兵力部署相对集中、战场乃我所选择、各项后勤供应条件均较顺畅),只剩下枪上膛、炮开火,打起来指挥调度难度不大。

当然有人说,你这种理念就一定对吗?定陶战役后,龙凤战役得失相当,豫东战役也没有吃下黄百韬师。

评判其对错,不能看战前目标有没有完全达成,而看其综合效应。设若定陶战役后不主动上去打,选择避之而走,当面有大敌,受其追击,损失比龙凤战役更大。

豫东战役若不是掉头猛烈围攻黄百韬,敌来我即撤围而去,邱、黄两兵团全须全尾,立即追击我军,恐怕会复现梁山战斗的重大损失。

高明的军事家,都要很好地把握部队状态,而不能直线思维只盯着最终目的。

胡琏在南麻得手后,国军高层很高兴。

蒋介石很高兴,敕令国防部发来嘉慰之电报。山东省主席王耀武也发来贺电。至于徐州陆总等,大大小小的衙门,也少不了一番职业互吹。

高层一味欢喜,但并没有珍惜把握胡琏11师刚刚积聚起来的胜利锐气,以及与华野作战总结出来的新鲜经验,对整11师下一步怎么作战并无指示。

反倒是胡琏和附近的整64师,商量了一下,准备自行追击华野部队。

到底是一线领兵的将领,其本能和直觉比高处庙堂的大员们敏锐多了,察觉出华野的疲劳了。

只是因为缺乏上层统一安排,11、64师还没来得及做出什么实质性动作,就被王耀武抢先下手截了胡。

王耀武向国防部申请,说周村、明水一带有一支强大共军游弋,请胡琏部进驻扫荡之。

王耀武所说强大部队,未免有点夸大其辞,该处是华东军区的渤海军区与鲁中军区结合部,两区被国民党二绥区的济南防区隔开,故经常有鲁中和渤海部队穿梭其中。王耀武自经莱芜战役之打击,丢了两个军,实力大损,不敢出动主力去打,又想保住胶济线畅通,故趁胡琏没有大的作战任务,请他来打一下恢复铁路交通。

三、用废的主力

杨伯涛津津有味地回忆了这段在博山和济南的优游生活。

杨说,他代胡琏向王耀武回复电报,其中有一句:“北仰岱岳,不禁神驰。”到博山后,饶有兴致地察看了当地著名的陶瓷厂,对当地瓷业因战争而萧条颇有几分同情。

进驻周村、明水后,胡琏应王耀武之请,准备扫荡该区共军。鲁中和渤海部队其实并不经常来,闻知整11师前来早已避开。胡琏仍然大张旗鼓,兵分两路,所到之处,没见到共军一兵一卒。

王耀武感谢胡琏出兵,邀请整11师主要干部到济南城内游览,观趵突泉,品泉水香茗,一派祥和风光,全不似战争年代的光景。

谁都知道,这是高层在给胡琏部队放假休整。

整11师无所事事一个月后,突然接到命令,粟裕部队主力在鲁西南定陶、巨野一带出没,整11师速集结南下作战。胡琏遂率队南下,途经泰安,还好整以暇地登上泰山,游览一日。这哪里是闻警救援,分明公款旅行。

主将如此,部队状态可知。整11师经过这一段时间赋闲休整,把前段时间好不容易养成的士气又消磨掉了。

与之对比,粟裕这一个多月在干什么呢?

临朐战役失利后,华野前指转移到临朐北面的益都,今青州市,估计与李弥整8师仅有百余里距离,仍没有摆脱危机。

粟裕等人商议后,令2、7、9纵向胶东转移,自率6纵和特纵向鲁西南转移。

如果走直线,沿路有不少国民党军主力扼守城市和要地,不敢走。于是选择从胶济铁路北面的桓台、广饶出发,到惠民县再转道南下,从禹城进入阳谷一带,再渡黄河进入鲁西南地区。


对比着图看大家应能察觉,就算要避开国军,这条路有点太迂回了吧。

两个原因,一是这条路线大部分是在我渤海军区范围内,没有敌军威胁。二是国军主力追击不是很紧,时间也不是特别着急,所以能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考虑救急如救火速度为上。

两相对比,我想即使是没有太多军事理论知识的看官,也能得出一些结论了吧。

就像看体育比赛,尤其是篮球、足球这种对抗性比赛,当对手贴身紧逼,往往有些运动员不战自乱,应有的技术水平打不出来,本该进的球进不了。比如某球王习惯性地踢飞单刀。

粟裕只率1个主力纵队大摇大摆地从桓台向渤海军区走,其南面就是周村、明水,如果胡琏主动去打一下,可能就把粟裕率领的6纵、特纵堵在渤海军区。就算重创不了,至少也能阻断其南下定陶、巨野。

问题是国军各个层级的决策者,都没有贴身紧逼、趁病要命的意识,放任粟裕主力远去。

派到胶东的范汉杰兵团固然给胶东老根据地带来极大压力,但主要目的仍是夺地而不是消灭有生力量,华野3个纵队不仅生存下来,还新组建了13纵,周志坚当上司令,又放出一只老虎来。

我们再回到宏观层面观察整11师的行动轨迹。

1947年9月底沙土集战役,粟裕以疲弱之师全歼段霖茂整57师。旋在土山集又与胡琏遭遇,5个纵队拿不下胡琏,胡琏再遇绝好战机,如果与邱清泉第5军合兵追击粟裕主力,又有机会狠咬一口。

结果呢,粟裕主动甩开胡琏,掉头南下,到豫皖苏开拓新的解放区。

胡琏当面顿失大敌,国防部便调其南下到大别山追击刘邓。

南来北往,东征西杀。看似好不忙碌,实际上作战任务一点也不连贯,虽然所到之处共军都啃他不动,但作用也仅次而已。真正的野战主力,应当是某一战略方向的主干和发动机,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使其对某一战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而绝不应今天东调明天西调四处救急,这样不仅是消耗整11师这种主力的战斗意志,更是把整体战局搞的越来越碎片化。

失去一两支主力军不怕,而失去战略大局观则失去一切。

本篇完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