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这支由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和陕南红军第74师组成的铁军,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淬炼出璀璨的将星群。林彪、聂荣臻、罗荣桓三位元帅,徐海东、黄克诚两位大将,以及邓华、刘震、李天佑、杨勇、杨成武、杨得志、萧华、陈士榘、唐亮、黄永胜、韩先楚、苏振华12位上将,共同构成了中国革命史上最耀眼的军事集团之一。他们以平型关大捷为起点,在华北战场书写了“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的传奇,更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

一、元帅篇:战略擘画的奠基者



1. 林彪:平型关大捷的战神

作为115师首任师长,林彪以“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指挥风格闻名。1937年9月25日,他率部在平型关设伏,以“拦头、斩腰、断尾”战术全歼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大批辎重。这场被毛泽东誉为“中国抗战第一胜”的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振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林彪在总结战役经验时提出的“一点两面”战术,成为我军山地游击战的经典范例。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东北野战军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赫赫战功。



2. 聂荣臻:晋察冀根据地的缔造者

作为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在平型关战役后率独立团、骑兵营等2000余人留守五台山,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他创造性地提出“山地游击战与平原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指挥黄土岭战役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1940年,他率部参加百团大战,破坏正太铁路300余公里,牵制日军华北方面军主力。解放战争中,他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以“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术解放北平,为保护这座千年古都做出了特殊贡献。



3. 罗荣桓:政治建军的典范

作为115师政训处主任(后任政委),罗荣桓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他在部队中建立健全政治工作制度,推行“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确保了115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939年,他率部挺进山东,提出“翻边战术”,在敌占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使山东成为华北最大的敌后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东北野战军政委,参与指挥辽沈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曾评价他:“罗荣桓是党内最好的干部之一,是一个老实人,又是一个聪明人。”

二、大将篇:战场决胜的突击手



1. 徐海东:“中国的夏伯阳”

作为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后,转战晋察冀、冀鲁豫等地。1938年,他指挥町店战斗歼灭日军500余人,被誉为“山地游击战的典范”。1939年,他带病指挥部队在皖东作战,重创日军。毛泽东称赞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尽管因伤病长期脱离前线,但他在1955年授衔时仍位列大将第二,成为唯一一位未参加授衔仪式的大将。



2. 黄克诚:军政兼优的儒将

作为344旅副旅长兼政委,黄克诚参与指挥了广阳伏击战、邯长公路破击战等战役。他注重根据地建设,在冀鲁豫地区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发动群众支援前线。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挺进东北,提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建议,为东北野战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1955年授衔时,他位列大将第三,后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上将篇:百战名将的群英谱



1. 邓华:从平型关到抗美援朝

作为685团政训处主任,邓华参与指挥平型关战役,后率部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指挥辽沈战役中的锦州攻坚战。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协助彭德怀指挥五次战役,提出“坑道战”战术,为志愿军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授衔时,他成为最年轻的上将之一。



2. 刘震:“东北空中战神”

作为344旅688团政委,刘震参与平型关战役后,率部转战冀鲁豫地区。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指挥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命组建空军,担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参与指挥抗美援朝空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飞行员。



3. 李天佑:“打铁还需自身硬”

作为686团团长,李天佑在平型关战役中率部抢占老爷庙制高点,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他提出的“近战夜战”战术,成为115师的重要作战手段。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军长,指挥部队从东北打到广西,被誉为“攻坚老虎”。



4. 杨勇:“三杨”之首的骁将

作为686团副团长,杨勇在平型关战役中身先士卒,率部歼敌300余人。他长期在山东战场作战,指挥鲁西军区部队多次粉碎日军“扫荡”。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参与指挥渡江战役、西南战役,解放贵州、四川等地。



5. 杨成武:“白袍小将”的传奇

作为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在平型关战役中率部切断日军退路,后创建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他指挥黄土岭战役击毙阿部规秀,被日军称为“山地战专家”。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司令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太原战役,解放绥远、山西等地。



6. 杨得志:“强渡大渡河”的勇士

作为685团团长,杨得志在平型关战役中率部担任前锋,后率部开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指挥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首创夺取坚固设防城市的先例。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担任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参与指挥第五次战役。



7. 萧华:“娃娃司令”的军政双优

作为115师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参与创建“少共国际师”,后率部开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推动军队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8. 陈士榘:“工兵专家”的智慧

作为343旅参谋长,陈士榘参与指挥平型关战役,后率部转战山东。他注重工兵建设,提出“坑道战”战术,在解放战争中多次成功实施爆破攻坚。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工程兵司令员,主持修建了多条国防公路和军事设施。



9. 唐亮:政治工作的楷模

作为343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唐亮参与平型关战役后,长期从事政治工作。他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经验,被推广到全军。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10. 黄永胜:从独立团到东北战场

作为独立团副团长,黄永胜参与平型关战役后,率部转战晋察冀。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参与指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为华南地区的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11. 韩先楚:“旋风司令”的传奇

作为344旅688团副团长,韩先楚参与平型关战役后,率部转战冀鲁豫。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指挥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被誉为“旋风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参与指挥炮击金门等重大军事行动。

八路军115师的开国将帅们,以平型关大捷为起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部中国革命的战争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诗。从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到聂荣臻的根据地建设,从罗荣桓的政治建军到徐海东的勇猛突击,从黄克诚的战略远见到“三杨”的骁勇善战,这些将帅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本质。



12. 苏振华:从平江放牛娃到海军元勋

1912年6月2日,苏振华出生于湖南平江三墩乡戴家铺的贫苦农家,原名苏七生。1928年参加平江农民扑城暴动后,他于1930年加入红三军团,彭德怀为其改名"振华",寓意"振兴中华"。土地革命时期,他率部参加湘江战役、娄山关战斗,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获三等红星奖章。1936年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系统掌握军事理论,为后续军事生涯奠定基础。

1940年5月,苏振华调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政委兼鲁西军区政委,与司令员杨勇搭档,开创平原游击战新局面。1941年1月,他指挥潘溪渡战斗,以"围点打援"战术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及伪军大队,缴获"九二式"步兵炮,创造鲁西平原歼灭战范例。此役后,他总结出"坚持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大胆武装群众"的十条经验,毛泽东批示:"对于在平原坚持抗日根据地更有把握了!"

1941年5月,苏振华任冀鲁豫军区政委,与杨得志共同粉碎日军多次"扫荡"。他深入基层调研,撰写《鲁西南三个村的斗争是怎样坚持的》报告,提出"小部队分散活动"策略,有效应对日军"四笼政策"。1943年7月,他组织卫南战役,歼敌五千余人,收复并扩大根据地,为八路军战略反攻创造条件。

解放战争时期,苏振华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政委、第二野战军五兵团政委,参与指挥邯郸战役、鲁西南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1947年6月,他率部强渡黄河,仅用一天攻克郓城,创造"一个纵队单独攻坚歼敌两个旅"的经典战例,受到刘邓首长通令嘉奖。在淮海战役中,他指挥部队顽强阻击黄维兵团北援,歼敌1.6万余人,为战役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1949年,苏振华率五兵团进军大西南,解放贵州后兼任省委书记,半年内剿灭土匪37万余人,完成土地改革,使贵州从"缺粮省"变为"余粮省"。毛泽东称赞:"很不错,不简单!"

八路军115师的开国将帅们,以平型关大捷为起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部中国革命的战争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诗。从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到聂荣臻的根据地建设,从罗荣桓的政治建军到徐海东的勇猛突击,从黄克诚的战略远见到“三杨”的骁勇善战,这些将帅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本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