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前期,我军部队规模很小,陕北红军只有蒋介石给的三个师的编制,总兵力在四万多人,另外留在南方的新四军还有两万多人的规模,这段时间武器装备还不算难解决,但是到了抗战后期就不一样了,在1944–1945年八路军加新四军总兵力突破上百万人,我军当时是从哪儿提供武器装备的?要知道上百万人光是步枪就要七八十万条。当时我军武器获取渠道五花八门,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路径。



‬国民党内部提供部分武器

在抗战前期蒋介石提供了大约三个师的武器装备和军费。在1936年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之后,我军通过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当时在陕北的红军一共被改编为三个师,总兵力在4.5万人左右,在抗战初期我军的主要武器装备都是蒋介石提供的,步枪、机枪和几十门迫击炮等,另外军服、军费、粮食也按量提供。

老蒋一直提供到皖南事变爆发,但是在此之前提供的数量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差了。当时我军三个师是按照乙种师的标准来划分。当时蒋介石自己的德械师是每个月30万大洋,东北师每个月10万大洋,我党一个师每个月6万大洋。虽然确实是少,但总比没有强。



第二是阎锡山提供。阎锡山的晋绥军武器装备在当时也是不差的,当时的太原兵工厂是全国第二大兵工厂,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很强,火炮、步枪、冲锋枪、迫击炮都能自产。阎锡山为了守住自己的老家山西,给我军提供了一大批武器装备,希望我军打仗能更卖力些,帮助他守住自己的老巢。

第三是卫立煌给我军提供了部分武器。卫立煌当时也是在山西和日军打仗,与我军非常熟悉,与我军的高级将领关系也很好,比如卫立煌和朱老总、彭老总都很熟。在卫立煌调入中国远征军之前还把一大批武器打包送给了我军,可以说是帮了我军大忙。



‬其他渠道武器获取

我很经常在抗日影视剧中看到我军通过歼灭日军缴获武器装备,但实际上“别人给我们造”的做法完全不可取,在抗战中我军缴获日军物资通常都是亏本的买卖。因为日本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八路军缺武器,缺弹药,因此非常注重武器的保留。比如冈村宁次就在1941年的五一大扫荡中要求士兵把打完的子弹壳回收,连子弹壳都不给我们留,真是艰难。

因此我军大部分的武器还是自产,比如当时八路军的掌上明珠“黄崖洞兵工厂”每个月可以生产3000多枚手榴弹,1100支步枪,40挺机枪、约10万发子弹和数百枚迫击炮炮弹。当时我军的迫击炮大部分都是战前缴获的国民党装备,黄崖洞兵工厂主要是维修这些迫击炮,制造的能力还是太薄弱,但是当时日军的掷弹筒可以生产。

另外一条很多人想不到,那就是从民间收集,由于国民政府不禁枪,所有民间的枪支保留量非常夸张,当时有传言说民间的枪支比军队里还多,我军从老乡手里换了很多汉阳造和老式土枪。最后的渠道是我军和日军之间的交易,这种交易主要发生在战争末期,在中国的我军后勤短缺,很多士兵拿着武器来换东西吃,甚至很多日军高层都和我党做生意。



虽然上述武器获取渠道非常多样,但是抗日战争依然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性考验,我军在抗战中基本连轻武器都不能保证,各种重武器更是稀缺,一直到1939年我军才缴获了一门92式步兵炮,‬当时缴获这门炮之后全军跟过大年一样高兴,每一门火炮对我军都是弥足珍贵的,可见当时的局势究竟难到了什么程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