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换皮”,抄袭爆款内容;将他人注册商标设为关键词,为自身引流;使用电影原创元素“蹭热度”攒人气……这些行为侵犯了哪些权益?在流量经济蓬勃兴起的当下,人民法院如何做好市场竞争和商业推广中的权利保护、法益平衡?
近日,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举行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司法审判白皮书暨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平台经济的发展,流量经济作为用户注意力聚合、网络平台交互及商业价值转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新型经济形态,正在重塑市场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与此同时,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稳步增长,司法审判面临法益保护扩张化、技术事实复杂化、裁判标准精细化等新特点、新挑战。
白皮书指出,2022年7月至2025年2月,嘉定区人民法院共受理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355件。流量经济案件在整体知识产权案件中占比约十分之一,案件数量呈稳步增长态势。
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关键词竞价排名案件日益增多。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平台不断升级搜索引擎算法以提高搜索体验。部分经营者将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作为营销手段,利用竞争对手的商业标识为关键词,获取更高曝光。嘉定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关键词竞价排名案件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涉及商品零售、餐饮、游戏服务等各细分行业。
二是流量攀附手段日渐隐蔽。一方面,平台持续强化审核机制,经营者采取更为低调、隐蔽的方式;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侵权手段,如强制跳转、抄袭爆款内容、制造虚假热点话题等被更新迭代,利用算法漏洞,精准、巧妙嵌入关键词,从而规避监管并获取流量。
三是新技术结合更加紧密。部分侵权者通过技术手段大规模抓取他人网站的商业数据,并设置会员付费可见模式。有的侵权者通过干扰搜索引擎算法,改变搜索结果的排序,影响了正常页面排序结果,扰乱了市场秩序。
四是侵权方式愈加多元。形态包括“流量造假”“傍名牌引流”和游戏“换皮”等。例如,通过虚假交易和刷单好评提升店铺排名,污染交易数据,误导消费者判断。又如,通过模仿爆款游戏,快速吸引用户流量,实现商业转化。
据悉,2022年7月以来,嘉定区人民法院在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过程中,立足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定位,紧扣案件技术性、批量化等特点,完善专业审判团队建设,创新司法治理模式,建立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工作机制的相关实践。
在人民法院审判实践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与治理经验,白皮书提出以下风险防控指引,包括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落实平台主体审查监管责任、完善企业内部审查机制、畅通公众监督与用户共治渠道、聚焦内容实质创新等。
原标题:《游戏“换皮”、引流蹭热度……嘉定法院发布流量经济审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
栏目编辑:顾莹颖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杨洁 通讯员 王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