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西北方向的燕山山脚处,有一座被人们称为“禁地”的特殊场所。

这个地方既没有显眼的标志,也不对外宣传。

但这里关押的人却非同一般,他们中有末代皇帝溥仪、有“四人帮”成员,还有前北京市市长等重要人物,以及一些特殊的罪犯。

那么,这座监狱到底有何独特之处?为何要将这些高管与普通囚犯分开管理呢?



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内容为作品完整存在虚构成分,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中国第一监狱·】——»

秦城监狱是全国唯一一座不归司法部管辖的监狱,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第一监狱”。

最初,这里是一座寺庙,到了1902年被改建成了顺天府习艺所。

随后,在1913年北洋政府将其改造为监狱,并于1914年更名为“京师第二监狱”,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功德林监狱”。

新中国成立之后,功德林监狱成为了改造国民党战犯的重要基地,在此还发现了杀害李大钊烈士的绞刑架,从此这里也有了“战犯管理处”的称号。



1955年,相关部门开始为新监狱选址。

由于昌平区兴寿镇秦城村地理位置偏僻,周边环境相对封闭且保密性强,同时交通便利,所以最终选择了这里。

当时正值中苏关系友好时期,秦城监狱作为苏联援助中国的157个项目之一,但由于其秘密性质并未公开。

直到196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功德林监狱的囚犯被转移至此,正式更名为秦城监狱。

那么,为了看守这些囚犯,这所监狱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戒备森严·】——»

秦城监狱的安保极为严格。

即使是在外围,也有三道防线:最外面是几道铁路护栏,接着是一扇电动不锈钢伸缩门,再往里则是两扇高达3米的铁栅栏门,旁边还设有侧门。

监狱内部建有十幢三层楼房,每幢楼都配有审讯室。

这些建筑以“十天干”命名,每一幢楼自成一个独立院落,楼前还设有供囚犯活动的小空地。



监室配备双层牢门,外层为铁门,内层为木门,上方设有窥孔以便哨兵全天候监视。

即便在那些不易察觉监控设备的地方,也有巡逻人员通过定时巡查和远程观察,防止重要囚犯之间交流导致泄密。

牢房墙壁采用特制材料制成,既柔软又坚固,表面光滑无棱角。

就连床的高度也被严格控制在一尺左右,目的是减少囚犯借助床铺实施危险行为的可能性。

牢房窗户面积约为1平方米,分为纱窗、铁栅和玻璃窗三层,高级囚室则配有两扇磨砂玻璃窗。



囚室内设有单独洗手间,坐式马桶采用脚踏式冲水,所有永久性设施的棱角都被打磨成圆形,墙壁经过特殊处理以防囚犯行凶或自杀。

在人员配置上,每位囚犯都有专门的监管人员,实行24小时不间断看守。

对于级别较高的囚犯,即便是放风时间,身后至少也会有两名狱警全程陪同。

如果需要书写“交代材料”,会提供单人课桌。

那么,哪些人会被关押在这所监狱中?为何要与其他罪犯分开管理呢?



«——【·关押人员·】——»

实际上,秦城监狱并非外界所传的“专关高官”。

除了少数省部级以上干部,这里还关押着外籍犯人、间谍,甚至一些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的重犯。

针对不同类型的犯罪分子,监狱采取了不同的管理策略。



毕竟,很多高官在职期间不可避免地接触过大量国家机密,包括政策走向、军事部署等内容。

如果与普通犯人混住,难免有人会故意套话。

此外,高官犯罪背后往往牵涉复杂的利益关系。



举个例子,假如某个贪官倒台牵连到其他势力,这些人可能会想方设法在监狱里“动手脚”——

比如教唆其他犯人挑起争斗,或者买通外部人员策划越狱。

将高官单独关押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在刘晓庆的自传《人生不怕从头再来》中,她详细描述了自己在“秦城监狱”度过的422天。

书中提到,当时她所在的监室非常狭小,只有几平米的空间,却挤着包括她在内共五名女性。

日复一日,她坚持在牢房里跑对角线锻炼身体,每天能跑8000多步,即使冬天也坚持洗冷水澡。

不过经调查发现,刘晓庆实际被关押的地方并不是她自传中所说的秦城监狱,而是秦城监狱下属的第一看守所。



对此,有网友认为这可能是她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故意为之。

秦城监狱主要关押的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罪犯、间谍、知密犯等特殊罪犯。

刘晓庆的偷税漏税行为虽然违法,但与前者相比,无论在严重程度还是影响范围上都有着本质区别。

因此,她在自传中混淆关押地点的做法,难免让人怀疑她有意借秦城监狱的名气增加自身话题度,抬高自身价值。



«——【·结语·】——»

总而言之,秦城监狱的关押安排是基于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每一种管理方式都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旨在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社会秩序和司法公正。

信息来源:人民网,2014年8月14日,探访“中国第一监狱”:特殊囚犯饮食可一日四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