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长篇小说《红岩》正式出版。由于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从特务屠刀下侥幸逃生的地下党员,在狱中曾经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因此内容真实,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因此,小说刚刚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至今51次再版,发行超过千万册;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
小说让“渣滓洞”被世人熟知
小说的成功发行,让国民党军统特务设置的几处秘密监狱大白于天下。尤其是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的“渣滓洞”,大批被捕的地下党员、进步学生、民主人士被关押此处多年,“长期遭受折磨,精神上肉体上遭受了许多痛苦,二十岁的青年人头发变白,中年人变成了老年人,很多都得了很重的慢性病”。
渣滓洞原本是当地资本家开办的一个小煤窑,因开采出的煤渣多、煤炭少,被称为“渣滓洞”。1938年,南京、武汉相继被日寇占领后,国民党当局迁都重庆,军统特务组织也在四川境内大肆扩张,后来发现渣滓洞三面环山、一面是沟,地形隐蔽,决定将这里改建为监狱;1939年,矿主被逼死,产业被霸占。
四大杀手之一选定改建为监狱
1943年,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的沈醉为了寻觅地点筹建“中美合作所”,乘车来此巡视,选中这一地点,并对其升级改造,使其成为真正的“魔窟”。
沈醉虽然是学生出身,表面看着文质彬彬,却也是个“狠角色”,位列军统“四大杀手”。不过另外3位中,华北督导团副团长赵理君因私仇杀害豫西行政督察专员韦孝儒,已被蒋介石下令处决;上海区区长王天木及继任的陈恭澍,都已落水投靠日寇,当了汉奸。
因此,沈醉是“四大杀手”中硕果仅存的1个,而且他是复兴社特务处时期的元老级人物,追随戴笠多年,很受信任,加上他负责军统局总务,挑个地方当秘密监狱这种小事,自然三秤两码就通过了。次年,渣滓洞原矿主就被特务们设毒计逼死,产业也被霸占。
渣滓洞无异于人间炼狱
作为昔日的小煤矿,渣滓洞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加上特务们故意刁难折磨,被关押的人“每天只放风十几分钟,其余时间被禁锢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伙食很坏,只有一点囚粮和微不足道的菜金,每天吃的是很坏的饭和一点盐水汤的菜。因营养不良,又没有运动,患病的人很多”。
小说作者杨益言从1948年至次年4月,曾被关押在渣滓洞8个月,后经亲友多方营救才出狱;另一作者罗广斌也曾在渣滓洞长期关押。因此,两人对渣滓洞内的惨况记忆犹新:“十来步长,六七步宽的窄小牢房里,关了二十来个人”,“只能从铁门外楼栏杆的缝隙里,望见不远处的一块地坝,这便是每天‘放风’时,所有牢房的人可以轮流去走动一下的狭窄天地”,“全室的饮水,储存在一只小的生锈的铁皮罐子里”,“是吃饭的时候了,室外传来一阵混合着焦糊与霉臭的味道”,“饭桶里面尽是乌黑的碎石似的硬饭粒……”
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在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指挥下解放重庆,次日抵达渣滓洞。但早在11月27日,看守的特务们就已经分批开始大屠杀,监狱内数百仁人志士,最后仅少数人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