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武器装备方面经历了从极度匮乏到多路解决的艰难过程,这背后有多条渠道,也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复杂局势以及我军的强大韧性。今天就用咱们的通俗语言聊聊,在抗日战争中,我军上百万人的庞大部队到底从哪儿弄来那么多武器装备。你要知道,要把上百万人的枪支弹药、粮食衣服搞到位,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抗战刚开始的时候,我军的兵力其实很少,陕北红军总共也就不到五万人,加上南方的新四军一共六七万人。这个阶段,我军的武器主要是蒋介石那边提供的。这是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的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蒋介石总算答应给点“油水”,包括步枪、机枪、迫击炮,还有军费和粮食。



不过说白了,蒋介石给的都是“打不起仗”的装备。比如,红军一个师的经费只给6万大洋,连蒋介石那些德械师的五分之一都不到。虽然是差点,但总比啥都没有强。初期,我军的基本需要还算能坚持,蒋介石这一块供应也撑了几年,直到皖南事变以后就彻底断了。断之前本来就越给越少,武器质量也越来越差,可见蒋介石没指望我党能派上大用场。



抗日战争中,除了蒋介石外,和我军关系相对不太差的阎锡山也给了一些支持。阎锡山手里的晋绥军掌控着全国第二大的兵工厂——太原兵工厂。别看山西地方不算大,但这个兵工厂的造枪造炮实力真不差,步枪、火炮、迫击炮都有得造。阎锡山手里有货,他后边还要靠我军抗击日军,所以为了自己的地盘不丢,他给我军送了一大批武器,好让八路军在山西打仗更卖力些。虽然阎锡山可能没安好心,但兵器是硬货,我军也没客气,送来就接着用。

说到山西这块,就不得不提卫立煌这号人物。卫立煌也在山西和日军打仗,与八路军关系算是不错。他当时战斗力很强,和我军的朱老总、彭老总都聊得来。在调任中国远征军之前,卫立煌把手里的一批武器装备直接送给了八路军,这算是实实在在帮了大忙。可以说,这种“友情援助”也是我军武器来源的一部分。

再说到抗战时期缴获日军武器这事儿。你可能在不少电视剧里看到我军抢日军枪炮、弹药的画面,但实际上,这种事儿真不容易。日本军队可不是傻子,他们知道八路军最缺的就是武器和弹药,所以对武器保管防备特别严格。冈村宁次甚至要求士兵打完子弹后还得把弹壳收回去,绝不给八路军留什么好处。可以说,缴获日军武器难度大,基本上属于“赔本买卖”。

到后来,我军就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比如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就成为我军的命脉之一。这家兵工厂生产力还算不错,每个月能生产三千多枚手榴弹、一千多条步枪、几十挺机枪和不少迫击炮弹。虽然炮弹制造能力还不够强,但维修国民党缴获的迫击炮问题不大。总之,这兵工厂支撑了我军不少战斗,算是“自力更生”的典范。

再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从民间收缴武器。抗战时期,民间藏枪是司空见惯的事儿,因为国民政府不禁枪,那时候有传言说老百姓手里藏的枪比军队还多。我军通过发动群众,从民间收来了不少汉阳造、土枪。虽然这些枪的性能比不上正规的军用武器,但聊胜于无,用来装备后方的民兵队伍绝对够用了。

最后一条渠道可能有点意思:那就是我军居然跟日军有过交易。到战争末期,局势混乱,一些手里缺粮的日军士兵甚至拿着自己的装备来换吃的。而更甚的是,连一些日军高层都开始和我党做生意。这种情况虽然零星发生,但却真实存在,也为我军增加了武器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