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大战进行期间,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和在第二次北伐战争期间曾经在一起合作的北方军阀冯玉祥和阎锡山彻底撕破脸皮刀兵相向。在这几方相持不下的关键时候,东北军张学良的态度就成为了关键。然而在东北军内部关于选择冯玉祥和阎锡山还是选择蒋介石的南京政府这两个选择中也有不同的声音。在这种不同意见选择的背后东北军新派和旧派的矛盾也进一步显露出来。



待价而沽的东北军

从奉系到变身为东北军,虽然称呼名称变了,但是东北张家部队对于山海关内的重要性却一直没有变。在北伐战争之前,北京城中段祺瑞等老牌北洋军阀城头变化大王旗,都想要拉着关外的张作霖一起搞事情。想想也是关外富饶的黑土地培育出来的奉系部队跟其他派系的军阀部队比起来真可以说是富得流油,有了奉系的支持大事成了一半。



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作霖还活着的时候根本就是一只狡猾得快要成精的老狐狸。当初段祺瑞麾下大将徐树铮在奉军这里担任了参谋长的职务,从奉军这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养活自己的部队,从来不吃亏的张作霖大骂小徐忘恩负义。关内人想要奉军撑腰装点门面,而老辣的张作霖更是想要吃掉更大的土地,毕竟袁世凯之前的牌面让他着实心动不已。

但是由于张作霖太过狡猾,在平定郭松龄的时候答应了日本人一系列条件但是过后一概不认账,这种流氓态度彻底激怒了日军,最终也导致他在皇姑屯遇害身亡。



张作霖的去世也是在宣告着北洋军阀的时代正在彻底远去,他的继任者张学良也将带领东三省走上另外一条重要的道路。

蒋介石会同冯玉祥和阎锡山等人的第二次北伐战争之所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就是因为没有越过山海关。这倒不是说蒋介石不想过山海关,主要是在1928年日本人制造了济南事变,日本人的炮声就在蒋介石的耳边响起来,作为老蒋心腹的黄郛等人也是死里逃生。日本人用这样极端的手段警告南京政府让其停留在山海关外。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只能望山海关而兴叹。不过也在这一年,和日本人有杀父之仇的张学良力排众议宣布改旗易帜拥护南京政府。虽然这个时候的张学良有些像灌江口的二郎神一样听调不听宣,但是对于蒋介石来说也算是完成了统一的一大步,但是这样一个几十万人的军事集团也成为各方势力争相争取的香饽饽。



不一样的声音

自从张学良东北易帜以后,他跟南京方面的感情一直是比较好的,蒋介石对于这位主动投怀送抱的小兄弟也颇为看好,但是在中东路事件中,蒋介石所承诺的军事援助并没有兑现,这就让这位小兄弟心中相当不满意,这也是一开始在中原大战中张学良态度相当暧昧的原因。

这边蒋介石和反蒋团体相持不下,张学良的态度成为了关键,如今这位三十而立的青年真正成为了影响中国命运的人物,在1930年可以说得汉卿者得天下。



关于争取张学良的态度上,蒋介石的方法很简单给他一个副总司令的职务,然后就是用钱砸。张群和吴铁城等人奉命前往东北游说出手阔绰,尤其是吴铁城跟东北军军政高层在一起打麻将,自己赢了不要钱自己输了慷慨给钱,打一圈就送两千多块。而在此时阎锡山给晋系代表的活动经费也就才两千多块。



阎锡山部见状有人劝老阎多花点钱,但是阎锡山心中自有盘算,他认为这时候不是钱花得越多越好,你得找对人,阎锡山找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作相。说起来张学良能够在东北军中站住脚离不开张作相的大力支持,张作相作为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之一也成为东北军中老派将领的代表人物。



这位张学良私下见了得叫一声老叔的东北军元老就看不惯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他曾经对张学良说到:“我们吃高粱米的,哪能斗得过南方人,最好离他们远远的!”到底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张作相一语成谶,多年以后他们东北军还真是被这个奉化人坑得不轻。



所以阎锡山派人接触张作相,希望他这边对张学良施加压力让其改变立场。张作相固然不一样支持蒋介石,但是此时张学良也并不是完全一无是处的花花公子,他自然也有了自己的考虑和盘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