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我军面对老蒋的国军,曾经打出过一场堪比现代版的草船借箭的大胜,你知道这场战役是哪一场吗?
现代版的草船借箭
说起诸葛亮的神奇,那故事多的简直是说不完,但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可是流传了几千年,成为诸葛亮传奇人生中最精彩的一笔之一。
众所周知,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可以说不费一兵一卒,就换来了超过10万支箭,极大的补充了蜀吴联军的装备。
虽然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要是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因为是小说,难免有夸张的成分在,而且在历史上,真正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的主角,也并非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但不管怎么说,草船借箭不管是从演绎的角度,还是史实的角度上来说,都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军事案例。
不过,相较于历史上的传奇,在近代历史上,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与老蒋的国军之间,就曾经发生过一场战役,是现实版的草船借箭,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不但意味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也代表着二战的终结。
可以这么说,日本投降之后,全人类理应迎来和平。
但是,在我国,深重的苦难却并没有结束。
当时,虽然中国共产党非常期盼在战后与所有的爱国人士一道,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无奈,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却在争权夺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8月16日,阎锡山,这位国民党的大将军,就率先在山西发难,进攻并占领了长治及周边多个县。
为什么阎锡山会在日本投降之后立刻就动手呢?
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阎锡山迫切希望自己控制山西全境。
众所周知,阎锡山在民国时期,一直以山西作为自己的大本营。
山西这块土地,地处黄土高原,西侧南侧有黄河作为天险,东侧有太行山作为屏障,北侧则是内蒙古高原。
历史上的山西历来易守难攻,所以阎锡山的算盘打的非常精明,只要能够趁人不备,快速的把整个山西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那么依托天险,外界想要对山西有所企图,也是难于上青天。
这样,阎锡山就可以成为山西的土皇帝了。
除了阎锡山个人的意图之外,老蒋也希望借助阎锡山的手对我军形成牵制。
所以,阎锡山才会在日军投降之后的第一时间,就发起进攻。
而长治因为是上党地区的中心,所以这场战役又被称作上党战役。
阎锡山发难之后,老蒋也没闲着,他从西南和西北地区调集大量的军队,针对我军多个解放区发起进攻,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我军形成足够巨大的压力,甚至彻底消灭人民军队。
由此可见,当时的状况真的是万分危急,如果我军不能主动出击,那么很可能就陷入到老蒋布置的天罗地网之中。
毕竟在抗日战争时期,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援,大多数都进了国民党的腰包之中;
再加上日军投降之后,大部分的物资也为国民党收缴,当时从军备的角度上说,我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是有着巨大差距的。
所以,上党战役在当时可是不打也必须要打,否则我军就毫无疑问的将陷入被动之中。
为了能够赢下上党战役,我军动用了超过8万人参战,对阎锡山的进攻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干就完了,可以说当时完全是正面硬刚。
要知道,阎锡山派出史泽波主导战役,史泽波带来3.5万人参战,而我军一上来,就以超过对手一倍的人数参战,目的已经非常明确。
尽管阎锡山的队伍装备先进,弹药充足,但我军在人数上却远超对方。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阎锡山的主力部队都配置在长治,但长治是上党地区最大的城市,重兵集结;
而且作为大城市,长治的防御设施也更加完善,如果贸然进攻长治,毫无疑问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我军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一直坚守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所以在上党战役的开始,我军同样用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
面对重兵集结的长治,我军选择围而不攻,转而针对周围的农村地区和县城展开野战。
说白了就是哪里的敌人薄弱,我军就打哪里。
别看这样打并不能一下子就消耗掉敌人的主力,但是长期来看,对敌人的消耗可是一点也不小。
毕竟,长治周边的小城,县城,虽然乍一看并不算战略要地,但每个地区也都有相应的部署,以多打少,这些小城中的军队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要么被全歼,要么选择投降。
这样的战术不但快速的消灭了周围的残兵,更关键的是,随着战役的持续,长治成了一座孤城。
就这样,9月10日我军占领屯留,13日占领长子县,17日又拿下了潞城。
长治周围的县城和据点一个个被拔掉,这可是给了长治守军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周围的小城每个地方都守不了几天就宣告沦陷,另一方面,人民军队茫茫然出现在四面八方,这都给了长治守军非常大的迷惑性和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周围小城丢掉,长治与外界的联系已经大幅度减少。
而且,因为周围小城的失守,我军也获得了许多长治守军的情报,甚至连长治的城防图都被我军拿到。
不过,长治的城防实在太过于坚固,虽然我军掌握了大量的情报,但是真的要强攻长治的时候,还是非常困难。
而且更让人沮丧的是,在9月20日,我军开始全面进攻长治的时候,山西遭遇了罕见的连阴雨天气,这样的天气对于我军的进攻来说,无疑是构成了极大的阻碍。
也正是因为进攻的迟滞,使得阎锡山得以喘息,并派出了23军和83军驰援长治。
这样,上党战役的局势就变得非常复杂了,一面是坚固的长治城,一面又要正面应对阎锡山的增援部队。
好在,天公不作美,并不是只针对我军的,对于阎锡山的增援部队来说,同样是巨大的阻碍。
因此,阎锡山的援军不但没能在预定时间到达地点,反而还暴露了行踪。
这个时候,我军战术灵活的特征就极大的显现出优势了。
要知道按照原定计划,我军应该是强攻长治,可是在长治久攻不下的情况下,继续对长治围而不攻,反而掉头对付阎锡山的援军。
这样的战术变化,让阎锡山的队伍始料不及。
原本被重重包围的长治守军就不太敢正面硬攻,想着等到援军到达再里应外合,一举获得胜势。
可谁能想到,一觉醒来,援军没到,反而被半路截住,仓皇之中与我军对垒。
当时,我军快速行军,再老爷岭,关上村等地埋伏,阎锡山的援军中了埋伏之后,不得不退守,想要以时间换空间。
可是我军哪里会给阎锡山援军那么多的时间,虽然敌军的人数不少,但是打仗就是要讲一个快字,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么。
所以,在我军的强攻之下,2万多敌人的援军几乎全线溃败,而且更惨的是,敌军想要撤退,可是因为大雨的缘故河水暴涨,截断了敌人撤退的路,因此,2万多的援军几乎被全歼。
援军溃败的消息传到长治城之后,史泽波的精神都几乎崩溃了,没想到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如此之强。
在史泽波慌乱的情绪中,自然就难以做出正确的抉择,所以,史泽波放弃固收,放弃了长治城坚固防御工事的优势,反而选择突围。
结果,离开城防,就又演化成了我军最擅长的野战模式,本就士气低落的史泽波,几乎毫无战斗力,还未正式交锋就彻底溃败。
上党战役一共打了一个半月,不但3.5万守军几乎被全歼,更关键的是我军还缴获了100多万发子弹。
这场战役绝对堪称现代版的草船借箭,一仗打完,不但我军没有太大的损失,还极大的补充了军备。
更重要的是,阎锡山这个山西的土皇帝几乎三分之一的军队都打没了,可谓心痛到滴血。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