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徐州的战云低垂,硝烟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一个28岁的年轻人,身着西装,步伐坚定,推开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部大门。他的名字是张爱萍,他的声音清朗而有力:

“司令长官,此战非打不可,且宜早不宜迟!”

而这句话‬,如同暗夜中的火种,点燃了台儿庄大战的希望之焰,当时间过去20多年,李宗仁‬和‬张爱萍在北京再次相遇,看到张爱萍的第一时间,李宗仁惊讶地问了一句:

“你就是当年台儿庄那位”?

那么张爱萍当年给李宗仁说了什么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撕下伪装,全面侵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济南等城市相继沦陷,日军铁蹄在中国大地上肆虐。

而‬日军统帅部制定了狂妄的计划:

打通津浦铁路,合围徐州,进而攻占武汉,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所以如何在徐州挡住日军南下的脚步,就成为了保卫国家的重要关键。

我们把目光放到台儿庄,这座位于鲁南的小镇,因其水陆码头的地理优势,成为津浦铁路南段的交通咽喉,而‬日军板垣征四郎和矶谷廉介的两个师团,以台儿庄为会师目标,企图南北夹击,彻底摧毁我军‬的抵抗。

而‬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民心涣散,国民党军队在日军攻势下节节败退。国共两党虽在抗战初期达成合作,但彼此间的猜忌尚未完全消散,在武汉,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担任中共代表团副书记,他与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密切关注战局,他们意识到,若不迅速遏制日军的嚣张气焰,中国抗战的士气将受到重创。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恩来与叶剑英分析了敌情:

日军虽装备精良,但孤军深入,后勤补给线拉长,骄横的心态使其战术破绽暴露。

他们认为,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应在徐州以北的台儿庄组织一场大战,采取“守点打援”的策略,即以阵地战固守台儿庄,吸引日军主力,再以运动战截断其援军,各个击破,这一战略不仅能重创日军,还能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其实李宗仁也是这么想的,但‬李宗仁的行动迟迟未见。

多年革命生涯,知道时机稍纵即逝的周恩来决定派遣一位得力干将前往徐州,促成这场关键战役的实施。

而‬这个任务,就‬落在了28岁的张爱萍肩上。

张爱萍,时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高级参谋,年轻而充满锐气,他的外貌英俊,眉清目秀,举止间透着一股威武之气。

1938年3月9日,周恩来与叶剑英在武汉召见张爱萍,交给他一项特殊使命:

前往徐州,说服李宗仁尽早开战。

周恩来指着地图,向张爱萍详细分析了台儿庄的战略意义:



“台儿庄是鲁南重镇,与江苏隔河相望,交通咽喉,兵家必争之地。我们集中优势兵力,可将日军歼灭于此,保住津浦线南段。”

周恩来指出,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将率部配合国民党李品仙、廖磊两个集团军,在淮河流域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牵制日军北上,这为李宗仁的“守点打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了周恩来的交代以外,叶剑英还‬补充了日军的情报:

板垣和矶谷的师团正向台儿庄集结,企图合围徐州,但其后方空虚,正是歼敌良机。周恩来最后叮嘱张爱萍:

“李宗仁先生抗日爱国,桂系军队骁勇善战,此战有胜利的把握。你要设法动员他尽早决断。”

张爱萍领命,当天便启程奔赴徐州。



张爱萍抵达徐州时,李宗仁正在指挥部内研究敌情。张爱萍身着西装,风度翩翩,步入房间时,李宗仁不禁自语:

“周公帐下多俊杰!”

在张爱萍的回忆中,李宗仁将军身材不高,双肩宽平,但他的‬一双眼睛透着威严与和蔼,他的头发略带灰白,约四十多岁,气质中带着沉稳与果断。张爱萍向李宗仁致敬,传达了周恩来与叶剑英的问候,随后进入正题。

张爱萍首先通报了日军的最新动态:

板垣和矶谷的师团正以台儿庄为目标,企图合围徐州。

张爱萍认为,日军的骄横心态使其孤军深入,后勤补给线脆弱,正是歼敌的良机,他随后提到,周恩来曾通过白崇禧向李宗仁建议在台儿庄开战,并提出了“守点打援”的具体策略。



张爱萍说:

“周恩来同志让我前来聆听司令长官的高见。”

李宗仁回应道:

“周公所见极是,只是如何实施,我尚在考虑。”

张爱萍意识到,李宗仁并非缺乏抗战决心,而是受到多重压力的牵制: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让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桂系与其他派系的矛盾也使他在战略上更趋保守。

张爱萍决定直言不讳,他对李宗仁说:

“司令长官,恕我直言,此战非打不可,且宜早不宜迟,宜聚不宜散,宜速不宜缓。”



他进一步解释,日军的烧杀抢掠激起了民愤,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军人都无法容忍其继续肆虐,他以八路军平型关大捷为例,指出一场胜利能极大振奋民心,而国民党军队若能再创佳绩,将赢得世人瞩目。

张爱萍敏锐地捕捉到李宗仁的心理动机,他对李宗仁说:

“司令长官崇尚民族气节,抗日爱国有口皆碑。桂系军队以雄武善战闻名,此战不仅是抗日之举,也是扬名立威的机会。其他地方军多受蒋介石排挤,求战心切。只要晓以大义,定能同仇敌忾,协力奋战。”

他稍作停顿,观察李宗仁的神态,李宗仁依然静静倾听,未作表态。

张爱萍加重语气,继续说道:

“日军骄兵必败,孤军深入乃兵家大忌。台儿庄地形复杂,乃伏兵之地。以司令长官的兵力布阵,配合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牵制,定能稳操胜券。歼敌于此,不仅为中华民族争气,更为司令长官所辖军队扬名。”



张爱萍最后说道: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周恩来同志主张‘守点打援’,正是此理。出其不意,速战速决,乃胜利之道。”

李宗仁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激奋,他对张爱萍说:

“很好,很好,张将军年轻有为。”

张爱萍谦逊回应:

“我只是转达周恩来与叶剑英二位的意见。”

李宗仁坚定地说:

“请转禀周主任,候我佳音。”

当天下午,李宗仁与张爱萍再次分析了敌情与我情。他们研究了台儿庄的地形特点,确认其作为伏击地点的优势。李宗仁对张爱萍的洞察力表示赞赏,两人商定了初步的作战计划。



张爱萍离开徐州的第三天,李宗仁召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命令他率部迅速布防台儿庄。孙连仲的部队以顽强的战斗力著称,他们在台儿庄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准备迎击日军。3月23日,台儿庄的炮声响起,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烈交战。

根据“守点打援”的策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采取阵地战,吸引日军主力。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死守阵地,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与此同时,新四军在淮河流域展开游击战,截断日军的援军和补给线。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也展开牵制行动,分散日军的兵力。

这种多层次的配合,使日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日军板垣和矶谷的师团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台儿庄唾手可得。但‬他们未料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和精密部署。在台儿庄的街巷中,中国士兵用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坦克和火炮。孙连仲亲自督战,激励士气,甚至下令“人在阵地在”。经过十余天的激战,中国军队成功重创日军,歼敌万余人,击毁大量装备。



自此,缔造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日军合围徐州的计划,保住了津浦线南段的战略要地。这场战役成为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一次标志性胜利,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消息传开,各地民众欢欣鼓舞,报纸纷纷以报道这一捷报。

在李宗仁的记忆中,张爱萍当时独特的看法,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1965年,李宗仁从海外归来,在北京受到高规格接待。



在一次宴会上,陈毅‬带着许多将领问候李宗仁,张爱萍也在其中,因此,他与张爱萍重逢。

李宗仁握着张爱萍的手,仔细端详,笑着说:

“我们很面熟,是在什么地方会过?”

张爱萍风趣回应:

“总统大人是贵人多忘事呀!在台儿庄战役前……”



李宗仁恍然大悟,激动地说:

“对对对!你是周恩来主任派来的那位高参。台儿庄大捷有你的大功!”

两人相视而笑,往事如烟,却又历历在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